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贵州黔西:民族花开“红”韵多彩

发布时间:2025-11-10 09:06:3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毕节第34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黔西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了“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系列活动,将民族团结宣传送到群众身边,立足“红”的民族团结底蕴,“多彩”民族活动形式,争当“思想铸魂、文化繁荣、和美交融、经济振兴、治理增效”“五个”模范,不断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抓团结、事事促团结的浓厚氛围。

举办多彩活动促团结

黔西以“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为主题,内容丰富多样。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方面,黔西市统筹开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美家园”慰问演出、“五旗五徽五认同”、以及系列民族文化进乡村等活动,在各民族群众中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黔西市还举办了一系列多彩特色活动。

举办了民族宗教干部培训班,提升全市民族宗教工作干部队伍理论素养;会同市教育局等单位,举办了一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讲比赛,激发了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三个有意义”示范企业座谈;举办“和美村寨”诗词采风,讲好英雄村民族团结故事文艺汇演等。

在公共场所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集中宣传教育活动,通过现场会、图片展示、发放宣传材料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

弘扬红色文化与民族精神

黔西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近年来,该市充分依托这些资源,打造了多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大关盐号是红军开仓放盐的旧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贵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实践基地。

红二、六军团在大关活动期间,得到当地各族群众的支持,涌现出“一条棉被”“宁睡大街不扰民”“红军井”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故事。

如今,大关盐号成为了黔西市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的重要阵地,通过展示历史文物和资料,向人们讲述着当年红军与各族群众团结一心的感人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

化屋村则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这里居住着汉、苗、彝3个民。

近年来,化屋村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实现了从深度贫困村到小康村的华丽转身。

 2021年以来,化屋村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展苗绣产业,“化屋苗绣车间”年销售产值突破200万元。

 同时,修建旅游公路、开发民宿、建成露营基地,2023年累计接待游客30.1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869.38万元。

在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群众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民族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民族地区特色发展的时代剪影。

与化屋村相邻的丘林村,是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丘林村位于乌江上游鸭池河北岸,曾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当地依托乌江源河谷地带的自然优势,发展脆红李、百花桃等特色经果林3000余亩,实现了“一年三收”。

同时,还通过举办桃李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带动了餐饮和民宿产业的发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两万余元。

黔西市将化屋村和丘林村串珠成线、串点成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双村”示范廊带。

在化屋 - 丘林旅游公路沿线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100余条,分别在两村打造民族文化广场和民族文化长廊,不断丰富活动载体。

特别在定新乡和美村寨英雄村2025“金秋庆丰收.红韵育新风”实践主题现场,各民族参与的氛围,红韵多彩的镜头,真实再现了黔西民族团结最真实的场景,和美村寨和民族精神风采,深深烙印在各民族心中。

展示非遗技艺展风采

在此次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黔西市组织参加了“红石榴”非遗技艺大赛活动,以特色的刺绣、蜡染等非遗文化、民族传统手工艺为重点,宣传展示了黔西多彩的民族文化。

化屋村的苗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工艺,在此次大赛中,化屋苗绣以其精美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众多目光。

当地的苗族妇女们用手中的针线,绣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绣出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通过参加非遗技艺大赛,化屋苗绣不仅得到了更广泛的宣传,也为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特别是“赛苗歌 秀非遗”,以及“龙腾盛世”等主题,用作品呈现了黔西市民族“同心圆”团结“花正开”的大融合、大团结崭新面貌。

除了苗绣,黔西市的蜡染等非遗文化也在活动中得到了展示。这些非遗技艺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见证。

通过展示和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黔西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团结和温暖送到“和美村寨”

在活动月期间,黔西市各单位还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结合起来,深入帮扶点及帮扶对象家中开展帮扶活动。

利用丰收之季,营造出美丽“丰”景。工作人员们深入了解帮扶对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尽力为他们解决。有的帮助村民联系农产品销售渠道,有的为贫困家庭提供就业信息和技能培训,还有的为各族群众送去生活物资。

比如在化屋和美村寨,活动围绕诗词记录美好时代变迁中的和美乡村图景,为地方各民族注入民族团结新图景;在英雄村,通过歌舞、快板、搓玉米、拔河、抓鱼等活动,给大家发放了民族团结宣传单,生活用品等,真正融入民族和美村寨建设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通过这些帮扶活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各民族群众身边,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对党的信任和对祖国的热爱,也让各族群众更加坚定了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信心和决心。

黔西市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进步氛围,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黔西大地绚烂绽放。

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黔西市深化“铸牢”主线,丰富民族团结主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红红火火,各民族互敬互爱,活动丰富多彩,民族花开红红火火绽放,“红”氛围愈发浓烈。(图文采写 郭翰)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