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治病为主”到“预防为先”:健康治理的新命题
“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并明确指出要“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
面对日益突出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仅靠医院端的治疗已无法满足需求,基层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被推上新的高度。
在这一背景下,以政府为引领、企业为支撑、社区为载体的多元协同机制,正成为中国基层健康服务创新的重要模式。它不仅解决了“服务谁、谁来做、做什么”的现实难题,也为“医防融合、共建共享”的健康社区建设提供了实践样本。
二、政府牵头:政策引导与资源统筹的“主引擎”
政府在这一体系中发挥着统筹和制度设计的核心作用。通过政策推动、资金引导和公共资源整合,政府建立起基层健康服务的制度框架与保障体系。
近年来,多地政府陆续出台“社区健康驿站”“基层筛查项目”“医防融合示范区”等政策文件,通过购买服务、联合建设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健康服务。
在一些城市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健康管理的“中枢”;
在乡镇和街道层面,政府通过服务包采购的形式,邀请专业机构承担筛查、康复、随访等任务;
同时,地方财政、卫健委、民政部门等多部门联动,共同推进健康服务体系标准化。
这种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的顶层设计,为企业与社区的深度协同奠定了制度基础。
三、企业支撑:技术与服务下沉的“加速器”
企业的加入,为社区健康管理注入了科技与效率。以当前多地正在开展的心肺与听力功能筛查项目为例,专业医疗服务企业将先进的检测设备、AI数据系统、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带入社区,实现了基层服务能力的跃升。
在实践中,企业不仅仅是“设备提供者”,更是“健康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
通过技术标准化,实现筛查、分析、数据上报的自动化与规范化;
通过培训基层医务人员与志愿者,提升社区自我服务能力;
通过云端健康档案系统,帮助政府实现辖区人群健康数据的精准管理。
这种“企业赋能基层”的模式,让科技不再停留在医院,而是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健康服务创新生态。
四、社区参与:打通居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社区是公共健康服务的落脚点。无论是心肺筛查、听力检测,还是慢病随访、康复指导,最终都要依托社区组织与居民参与。
在众多城市的试点项目中,社区居委会、卫生服务中心、老年协会等组织共同承担宣传、动员与现场协助等工作,帮助更多居民了解并参与免费筛查服务。
这种“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让健康服务从“单向供给”变为“双向互动”:居民不只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
通过一次次的筛查、宣教、复查,社区逐步建立起健康档案、风险分级、复查追踪的长效机制。
五、协同共建:基层健康服务的中国模式
这种由政府+企业+社区三方协作构成的体系,正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健康防线模式”:

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
结构清晰,可复制推广:政策先行、标准统一、服务可复制;
责任分明,可持续运营:政府托底、企业执行、社区联动;
数据驱动,精准管理:筛查结果数字化、风险人群可追踪;
群众参与,形成文化:从“看病”到“主动健康”的转变正在形成。
六、推广前景:让协同机制走向全国
这一协同机制已在多个省份的社区中展现成效:
城市中,社区健康角实现常态化筛查与复查;
县域地区,移动筛查车入村入镇,打通服务下沉的“最后一公里”;
在老龄化社区,健康讲座、康复活动、听力干预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未来,这种模式可在政策支持下,通过政府采购、公益项目、医防融合试点等形式广泛推广。
它不仅为基层健康服务提供了标准化模板,也为“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提供了坚实支撑。
七、构筑基层健康防线:让健康成为社区的共同语言
基层健康防线的构建,不是一场短期行动,而是一项系统工程。
政府提供方向与保障,企业注入科技与效率,社区凝聚温度与参与,这三者共同构筑起“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健康新格局。
从一次筛查,到一个体系;从一个项目,到一座城市——
中国正在形成以共建、共治、共享为核心的基层健康管理新模式。
这不仅是“健康中国”的生动实践,也正成为向世界展示的中国社区健康样本。
(江显全、刘泽成)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