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融合

安顺西秀区:“融合”百年的古城遗韵

发布时间:2025-11-11 12:12:0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古镇石板街,串联起600年屯堡文化的厚重底蕴与多元鲜活的民族风情,各族群众携手迎客,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一幅民族团结的鲜活‘原生画’,早就在古镇徐徐展开。”这是重庆游客赵先生一家在安顺西秀古镇上的生动表达。

屯堡古镇的蜡染工坊里,非遗手艺人指尖翻飞,手把手教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勾勒精美纹样,蓝白交织的布料上,不仅绣出了传统技艺的传承,更织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文化是民族交融、促进团结最深沉的“纽带”,在西秀区古镇的每一处角落,都能感受到多元文化碰撞出的岁月“火花”。

旧州古镇的露天广场,每逢节假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顺地戏都会上演,表演者头戴五彩面具,身披战裙,伴着铿锵锣鼓刚劲起舞,风采在一招一式间流转。

“旅游旺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游客屏息观赏,有人跟着节奏轻拍手掌,有人举着相机定格精彩,有人忍不住跟着鼓点哼唱,目光因传统文化交汇,定格成虽跨越地域却始终一脉相承的文化共鸣,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西秀区民宗局负责人这样说道。

在安顺古城上,黑白影像里的传统生活场景与街头鲜活的民俗表演相映成趣,老照片里的烟火气与当下的热闹景象重叠,随处可见,让游客在一动一静间读懂西秀历史与文化的密码。

说起古城的“三交”历程,最有话说的是西秀区北街街道人民社区的支书沈红,“旅游高峰期,我们社区工作人员就没有好好休息过,全面投入到旅客的各种需求中。”

因为人民社区正好在安顺古城的街口,各种咨询服务,旅游服务,游客都会走进社区咨询。

沈红说,我们社区有王若飞故居和文庙、武庙等,见证了安顺的发展。将红色文化、屯堡文化,民族团结故事等融入到古城的发展中,全面挖掘西秀区的文旅生态,必将为社区的建设发展,带来全域魅力。

因此,古城各处还设置了非遗体验区,音乐夜间唱等,从传统刺绣到地戏脸谱雕刻,从民族乐器演奏到民俗故事分享,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让各族游客沉浸式感受西秀区文化深厚内涵,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凝聚智慧与力量。

在今年国庆期间,仅安顺古城累计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客流涌动不息,让这座“黔中旱码头”在举国同庆的氛围中,绽放出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 

爆棚的人气背后,是西秀区古城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各族群众携手致富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西秀区依托古镇资源优势,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培育起一批特色鲜明的文旅业态。

目前,古城及周边已建许多的特色民宿,在国庆期间和避暑旺季入住率高达90%以上,成为游客体验古城风情的首选。

这些民宿与餐馆宛如串联起各族群众共富的纽带,经营者们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将民族特色与现代服务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在古城的特色街区,各类餐馆香气四溢,从“裹卷”“丝娃娃”“冲冲糕”到洋奶茶,经营者们融合不同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打造出多款爆款美食,满足了各族游客的味蕾需求。

各族群众轮流上岗,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以民俗文化自然融入讲解,让游客在体验优质服务的同时,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

古城周边群众人均旅游收入不断增长,曾经的“凉资源”成功转化为普惠各族群众的“富民资源”,让民族团结进步在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过程中愈发牢固。

古城还带动了周边特色农产品种植、手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发展,形成了“旅游+农业+手工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各族群众在产业链上实现增收致富,凝聚起同心筑梦的强大发展合力。

民族团结的温度,藏在古城的烟火日常里,也融在各族群众与游客的真情互动中。 

清晨的古城早市热闹非凡,摊主间互相搭把手、聊家常,爽朗的笑声驱散了清晨的微凉,新鲜的蔬果、特色的手工艺品摆满摊位,浓浓的烟火气吸引着游客驻足选购,这份融洽与和谐,早已超越了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的界限。

景区内,身着统一服装的工作人员默契协作,耐心为游客答疑指路,不同口音的问候与回应交织在一起,成为古城里一道温馨的风景线。

夜幕降临,邢江河畔的篝火准时燃起,各族游客与当地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舞蹈,歌声、笑声回荡在夜空,不分彼此、不分你我,生动诠释着“过节就是聚在一起开心”的团结真谛。

为了让各族游客感受到家的温暖,西秀区在细节上用心用情,新建的旅游集散中心,设置了服务岗,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服务;景区标识系统结合地方优秀文化符号,既美观实用,又彰显了包容多元的中华文化理念。

活动期间,古城以歌舞诗《安•和•顺》进景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卡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宣讲,举办“遇见安顺”现代歌舞、屯堡地戏、民族服饰展演等“共庆国庆联欢”活动,让各族游客在互动参与中增进情谊,在欢声笑语里共享文化盛宴。

这些细微之处的用心,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感受到“来了就是西秀人”的包容与温暖,更让“黔中旱码头”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延续。 

喧嚣渐渐散去,古城的韵味依旧悠长。

安顺西秀区以文化为桥、以产业为脉、以情感为纽带,让600年古镇成为民族团结的“大舞台”,让各族群众在文化共生中凝聚共识,在产业共荣中共享成果,在情感共鸣中增进情谊。

这里的民族共融实践生动证明,当各民族在相知相融中携手前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有了最鲜活的体现,各民族团结互嵌必将展现新的方式。(图文采写 郭翰)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