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路上的“排头兵

——记云利村党支部书记陈钊汉与他的“百千万工程”实践
发布时间:2025-11-11 13:34:5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云浮市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村落,近年来却荣誉加身,先后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收入囊中,更在2024年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这一切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位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领路人——村党支部书记陈钊汉,一位将军人作风带到乡村振兴一线的退役军人。

当好“领头雁”,让党的声音“声入人心”

走进今天的云利村,宽阔整洁的“四好农村路”蜿蜒向前,房前屋后的小花园、小菜园生机盎然,一河两岸风光旖旎,村民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改变,始于思想的统一,成于行动的合力。

作为村里的“当家人”,陈钊汉深知,要想带领群众干成事,必须先凝聚人心。自“百千万工程”的春风吹来,他就将这项工作视为云利村脱胎换骨的历史性机遇。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他和村“两委”班子迅速统一思想,确立了以党建引领为主线的创建思路。退役军人雷厉风行、纪律严明的作风,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政策再好,群众不理解、不参与,就是空中楼阁。”这是陈钊汉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坚持以上率下,不仅要求党员学深悟透政策精神,更要求大家成为政策的“宣传员”和“发声人”。他以身作则,主动化身“百千万工程”的“代言人”,仿佛一位冲锋在前的“排头兵”。

如何让宏大的政策与村民的日常产生共鸣?陈钊汉想到了最“土”也最有效的办法——用“村里话”讲“村里事”。他亲自操刀,将复杂的政策文件转化为通俗易懂、带着泥土芬芳的大白话,录制成了宣传音频。“咱们云利村要争当典型村啦,就是要把咱们的路修得更宽,环境弄得更美,让大家伙儿的腰包更鼓……”这熟悉的多音,通过村里的流动广播喇叭,响彻在村头巷尾、田间地头,如同一声声清晰的“号令”,动员着每一位村民。

没有高深的理论,只有朴实的承诺和清晰的蓝图。这种“最贴地”的宣传方式,瞬间拉近了政策与村民的距离。党员们受其感召,也纷纷加入宣传队伍,走家串户,解疑释惑。渐渐地,村民们从最初的观望、怀疑,转变为理解、支持,并最终热情地参与到典型村的创建中来。陈钊汉用他在部队练就的执行力和感染力,打通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将党的温暖和声音,真正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描绘“新画卷”,让美丽乡村“触手可及”

典型村的培育,不仅要“面子”光鲜,更要“里子”厚实。陈钊汉带领村“两委”班子,以“强堡垒、稳基建、惠民生”为抓手,将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着力描绘一幅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画卷。这场建设家园的“战役”,他打得如同当年在部队执行任务一样,目标明确,行动果决。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基石。陈钊汉将改善人居环境作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在他的协调和努力下,一条长达6.5公里的“四好农村路”顺利建成,并被评为“省级示范路”,它不仅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更成了连接外界的“致富路”。路通了,心也更亮了。

村里的绿化美化工程同步展开。2428株新栽的苗木迎风挺立,为村庄披上了绿装;24个精心打造的小生态板块和4个主题林,构成了村内天然的氧吧和休憩地;72个由村民自发整理、建设的“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如同镶嵌在村居间的明珠,实现了“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愿景。更令人欣喜的是,累计有162间农房完成了风貌提升,统一的格调、整洁的外观,让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些扎实的成果,背后是陈钊汉带领村民们发扬“啃硬骨头”的精神,一点一点攻坚克难的成果。

而最让云利村人引以为傲的,是那“一河两岸”的美丽胜景。依托流经村旁的漠阳江资源,陈钊汉带领大家精心规划,清淤疏浚,加固堤岸,铺设步道,种植观赏植物,成功打造了被誉为“漠阳江第一潭”的滨水景观带。如今,这里已成为村民茶余饭后散步、健身、聊天的首选之地,也是云利村一张靓丽的生态名片。

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云利村的“颜值”与“气质”实现了双提升。村民们亲眼见证着家园一天天变美,感受着生活品质的显著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与日俱增。陈钊汉用军人特有的实干和担当,让“和美云利”从愿景走向了现实。

蹚出“致富路”,让集体经济“枝繁叶茂”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核心。陈钊汉深知,美丽乡村的建设必须要有强大的集体经济作为支撑,否则便是无源之水。他将“聚产业”作为关键一招,立足云利村的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增收的新路径。在这场发展经济的“新战场”上,他同样展现了军人善于谋划、敢打必胜的胆识。

经过深入调研和多方考察,陈钊汉和班子决定在“山”字上做文章。他们大胆引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通过集中流转山地资源,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业。目前,已成功承租山地种植坚果约1000亩、茶油树200亩。这种模式不仅盘活了闲置的土地资源,更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宛如一支组织有序的“产业队伍”。

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陈钊汉始终牢记“惠民生”的初衷。项目优先聘请本地农户务工,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既赚取了劳务收入,又照顾了家庭。为了给产业发展注入更专业的活力,云利村还开创性地引进了1名农村职业经理人,负责项目的市场开拓和精细化运营,用专业的市场思维来管理农业,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汗水浇灌收获,实干笃定前行。在陈钊汉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云利村的集体经济结出了硕果。村级集体收入从2021年略显单薄的3万元,一路攀升至2024年的17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云利村内生发展动力的体现,是村民们走向共同富裕的坚实一步。

谈及未来,陈钊汉目光坚定,语气中带着军人特有的坚毅:“成为典型村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沿着‘百千万工程’指引的方向,巩固成果,拓展新业,让云利村的产业更兴旺,环境更优美,村民的生活更红火!”

从强化宣传凝聚共识,到美化家园提升颜值,再到发展产业壮大经济,陈钊汉以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退役军人的过硬作风,团结带领云利村干部群众,在“百千万工程”的实践中,蹚出了一条充满希望的“致富路”,共同建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和美云利”。他的故事,是千千万万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基层干部的缩影,他们的担当与实干,正汇聚成推动岭南大地乡村巨变的磅礴力量。(陈赞亮 黄广潮)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