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的小张(化名)躺在病床上,紧紧攥着床单,眼前反复浮现的是一枚生锈的钉子和一只逐渐溃烂的脚。作为一名有10年糖尿病史的“糖友”,他从未想过,当初脚底那一下不起眼的刺痛,竟会把自己推到截肢的边缘。
病情凶险:当糖尿病足遇上强烈的保肢渴望
当小张来到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时医生检查发现,他的左足小趾已经发黑坏死,脚底红肿不堪,溃疡面不断渗出脓液。更令人担忧的是:此时小张血液中白细胞指数异常升高,这意味着局部的“战争”已经失控,炎症难以控制,为保命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整个左脚完全截掉以绝后患。但考虑到小张才35岁,如果能尽可能多保留一些肢体,不影响行走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迎难而上:多学科协作制定“保肢方案”
“不控制好血糖,不论是否截肢,伤口都永远长不好。”骨科医生十分清楚,小张的根本症结在于“高血糖”。骨科立即携手内分泌科、营养科等,组建了多学科协作(MDT)团队,共同评估小张的情况。
为此,血糖调控的第一战打响,内分泌科为小张制定了详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给予小张密切血糖监测,让医护人员实时了解的血糖波动,及时调整治疗。营养科则为他提供了个性化的饮食指导,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保证小张的营养,为伤口恢复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骨科护士每日进行细致的清创和换药,防止创面进一步扩大。
重获新生:6周攻坚,见证希望之光
经过6周精心治疗和护理加之小张的积极配合,小张的空腹血糖从入院时的13.8mmol/L控制到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从9.5%下降至7.0%。随着血糖水平趋于平稳,创面愈合速度明显加快,渗液减少,红肿消退。这使得手术范围得以最小化。
同一时间,骨科团队为小张行保肢截趾术,只切除了已经坏死的左足小趾保住了左脚功能,小张可以像往常一样正常行走。出院时,小张向骨科团队赠送了一面锦旗。这份发自内心的认可,是对这支奋力为他抢回一只脚的多学科团队最有力的褒奖。

核心警示:防患于未然是关键
小张的经历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但更是一记响亮的警钟。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治疗费用最高的并发症之一,截肢风险极高。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和神经损伤,使得足部变得脆弱不堪,一个小小的伤口都可能演变成严重感染。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接受规范治疗将血糖控制在以下水平
同时应每日检查双脚,仔细查看有无破损、水泡、红肿;选择合适鞋袜,避免足部受伤;任何细微损伤都不可掉以轻心,应及时妥善处理;遵医嘱规范治疗,力争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达标范围。
唯有如此,才能远离糖尿病足的威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王洪美 通讯员廖渝琳)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