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开幕式演练散场时,观众与工作人员主动收集身边的垃圾,有序带离现场。开幕式前5次彩排,演职人员和观众多达十余万人,自始至终较好地践行了无废理念。人群散去,观众区未见一片垃圾,整洁如新。这份自觉,不仅是广州市民高度文明素养的表现,更是广州践行“无废全运”行动的生动写照。
为落实绿色办赛理念,广州市制定实施“无废全运”行动方案,创新开展“无废全运”五大行动,将“无废”理念贯穿赛事全过程、各环节,全力保障全运会生态环境安全,助力美丽广州深入推进。
绿色简约,开展源头减量行动
落实源头减量,广州从衣、食、住、行四方面开展“无废”行动。赛会制服部分采用环保面料与低碳工艺,在保障专业性能的同时,传递绿色环保理念。所有场馆团餐使用的餐盒均采用可降解材质,提倡光盘行动、小份菜,提升食材利用率。优先推荐“无废酒店”,广州赛事接待酒店共有2家绿色酒店和11家“无废酒店”。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超过77%,所有承担保障任务的出租汽车100%为纯电动车,城市配送及邮政快递车辆100%新能源化。
比赛场馆实现“无废”技改,推进节能、节水、节电,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智能照明、光伏发电、建筑能效监管系统、足球场地自动喷灌等绿色措施,实现场馆的安全、高效、低碳运行。目前,2个场馆应用“光伏+储能”技术,5个场馆完成光伏微网改造,赛事场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依托“全运广州”小程序,通过小程序及场内数字屏实时推送电子手册、成绩公报、赛事通知,为公众提供低碳观赛指引等咨询信息,发放电子证书和数字奖牌,实现赛事信息流转无纸化。推行电子门票,实行“一码通行”,观众凭电子门票二维码即可快速入场,无需打印纸质门票,减少纸张使用。
变废为宝,开展资源再生行动
推广再生材料的使用,赛事产品采用环保材料或可再生、可降解材料制作,简化产品包装设计。赛事场馆选用环保性和耐久性好的结构加固材料、防护材料以及室内外装饰装修材料,优先采购绿色产品或环境标志产品。十五运会首场正式赛篷房、板房等配套设施实现100%回收,临时设施整体回收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场馆优先采用绿色建材,严控场馆临时设施搭建,优先使用可循环利用材料、装配式建筑。全部赛事场馆均利用现有设施改造升级,未新建场馆,其中天河体育中心体育场成为全国首个近零碳大型体育场改造项目,大学城体育中心攀岩场成为国内首批零碳体育场馆改造项目,3个场馆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所有改造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标准。
场馆街区改造突出兼顾赛时赛后利用,围绕现有的30个场馆,完成17个街区精致提升,增加15万平方米绿化、优化18个地铁站点品质、完善19处户外运动空间、升级10条户外健身跑道、规整市政设施等。开幕式结束后,场馆建设部科学组织施工,仅用6个多小时完成临时工程拆卸回收。赛后场馆将实现功能空间的顺畅转换,满足人民群众日常使用,实现长效惠民。
化害为利,开展无害处置行动
针对赛事期间产生的垃圾,科学合理布设智能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指导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所有赛事场馆及周边区域(含观众席、通道、休息区),统一配置四类垃圾桶,标注清晰标识与投放指引。建立赛时垃圾“定时定点清运”机制,针对观众散场等垃圾高峰时段,增加清运频次;建立完善涉赛垃圾清运处置清单,配足人员、车辆和保障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安全规范处置“日产日清”。赛事进行近两个月以来,共收运全部赛事场馆生活垃圾约1050.67吨。
赛事场馆改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和景观园林垃圾实行严格分类处理,推进建筑废弃物回收利用或无害化处置。赛事场馆微改造产生建筑垃圾约13万吨,回收利用达50%。其中,建筑废弃混凝土经破碎分级后,用于生产再生骨料混凝土;废砌体砖用于配制再生轻集料混凝土;碎石类、粉状类建筑垃圾经科学级配后,作为基坑肥槽及路基回填材料再利用。
完善“换新+回收”体系建设,有序回收赛事报废的空调、电脑等废弃电器电子产品。依托“两网融合”优势,进一步完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网络,推动电子废弃物规范回收处置。发放广州市首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证书,保障赛事期间报废电子电器安全处理。
未雨绸缪,开展风险防控行动
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广州还特别强化赛事期间危险废物风险管控。通过组织开展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隐患排查行动,强化赛事期间危险废物环境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防控,共指导297家企业完成自查,发现问题112个均已完成整改,指导27家企业制定并落实“一厂一策”环境风险管控方案,全力保障赛事期间生态环境安全。督促企业赛前完成库存危险废物清运,严禁赛时转运反应性、易燃易爆及剧毒危险废物。依托智能监管平台,对危险废物道路运输实施实时动态监控。
深入开展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试点,建成38个医疗废物智能收集点和580套废矿物油智能收集设施,保障赛事期间危险废物集中安全处理需求。目前,全市共有30家危险废物持证经营单位,利用处置能力83万吨/年,收集能力61万吨/年,能利用处置36大类危险废物,与产生量总体匹配,满足实际需求。
依托广州市全运会生态环境保障指挥平台,开发“无废全运”板块,将全市危险废物处置单位,连接主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调度系统。模拟赛事期间定点医院相关场景,组织开展医疗废物应急收运调度演练,全面检验“平台指挥、部门联动、企业应急、属地监督”的医疗废物应急收运处置机制,确保赛事期间医疗废物得到及时安全处置。
人人参与,开展全民“无废”行动
“无废”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为有效提升公众的认知程度和支持力度,广州先后举办“共建美丽广州,共襄绿色全运”主题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2025年全国生态日宣传活动、“我为全运降点碳”环保知识广州校园接力跑巡回活动等线下宣传活动共43场。围绕“共建美丽广州,共襄绿色全运”主题组织开展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发起“我为全运降点碳”全民行动,动员社会各界和全体市民朋友共建共享美丽广州,线上观看人数达62.27万人次。
邀请奥运冠军张洁雯与穗港澳三地志愿者代表在六五环境日宣传活动发出绿色低碳生活倡议。发布“无废全运”公众行动倡议书,呼吁参赛运动员、工作人员、志愿者、观众等,围绕衣、食、住、行,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践行垃圾分类、绿色观赛、光盘无瓶的“无废行动”,倡导“无废行为”。开设“绿色全运”“美丽全运”专题或专栏,宣传“无废全运”建设成效,通过宣传动员,提升市民对“无废”理念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无废全运”行动的良好氛围。(黄楚芳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