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建筑的改造、街区的美化,更是一段关乎功能革新、活力重塑的创造与新生。如今,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奋进征途上,于城市各个角落拔节的更新印记,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日常。
这些印记缘何而起?又应遵循怎样的生长逻辑,才能精准唤醒城市的生命力?11月11日-14日,浙江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潮新闻,集结中国报道等有关央级、省级主要媒体与业内顶尖专家,共同启动了“2025年浙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调研行活动,直入一线的深度走访,聆听基层治理的智慧心声,记录人民城市的温暖变迁,探寻“浙里城市、幸福家园”的更新密码。

台州,地处浙江沿海中部,是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滨海生态宜居城市,也是全国少有的“年轻组合式城市”。
近年来,台州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积极响应浙江省城市更新行动部署,聚焦社区品质提升、历史文脉传承、功能业态优化,在住区更新、片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等领域持续探索,不断刷新城市“颜值”,做强中心城市功能,让城市更有温度、更具活力,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11月11日,浙江省城乡环境建设提升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潮新闻举办的“2025年浙江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调研行活动走进台州,深入椒江心海未来社区与黄岩官河古道两大城市更新典型项目,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近距离感受这座“山海水城”在住区更新与古城焕新上的探索实践,见证城市更新如何真正走进百姓生活、写进城市肌理。
和合共生、功能复合
椒江心海未来社区打造共富生活样板
秋日午后,葭沚街道心海绿廊游人三三两两,轻轨列车从社区一侧驶过,新旧城之间的“缝隙地带”,已被一座未来社区重新缝合。
作为浙江省首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椒江心海未来社区坐落于葭沚街道心海绿廊核心景观带与中心大道城市发展轴交汇处,规划单元约190公顷,实施单元约3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93万平方米。

改造更新前,这里以上世纪90年代的低层农居为主,区域整体风貌与功能已难以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求。如何让一片传统棚改区,转身成为承载未来生活方式的共同富裕单元?台州以未来社区为抓手,系统推进城市更新。
“从一片‘棚改区’,到一个现代化共同富裕生活样板,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空间重构、功能重塑、机制重塑。”椒江心海未来社区负责人戴海波说。心海未来社区以“全国和合文化社区样板、省内享学社区创建标杆、湾区3D聚力开发示范”为总体定位,深度融合“城聚合、绿共生、人无界”的和合文化IP,构建“一核两心、一主两副、十字双轴、四方延展、五区协同、联动发展”的空间结构,着力打造集居住、商业、办公、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复合型未来社区。
走进社区,最引人注目的是贯穿全域的“和合连廊”。连廊下是步行系统和公共活动空间,连廊上串联起邻里中心、TOD综合体、双创大楼等关键节点。“我们把SOD、TOD、EOD三大理念揉在一块做文章。”戴海波介绍,以轻轨S1线学院路站为核心,构建“空中—地面—地下”三级立体生活圈,实现人车分流、功能复合和空间互联,让居民“出门上绿廊、抬脚进地铁”,真正把站城一体落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

随着心海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一一落地,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肉眼可见。围绕浙江省未来社区“三化九场景”建设要求,心海社区系统布局邻里、教育、健康、创业、低碳等九大场景,精心织就一张“15分钟生活圈”:一侧是椒江第二中心幼儿园、心海育才小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另一侧是社区卫生服务站、天昕康养苑和24小时健身俱乐部,构建起“康养护一体化”服务体系,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康养、运动;双创中心提供418套人才房与161套公寓,吸引了一批青年人才和创新企业入驻,企业入驻率已达82%。

“现在老人下楼就有食堂和康养点,孩子过条马路就能上学,我在旁边的写字楼上班,我们一家三代基本在这个社区生活。”一位刚搬回心海的居民说,“这才是真正的‘原拆原回’,不仅回到了原来的地块,还获得了更有品质的生活。”

凭借这些创新实践,社区先后荣获全省第一批低(零)碳社区试点创建单位、全国“综合智慧能源优秀示范项目”、“中国式现代化的浙江探索与实践优秀案例”、“中国城市更新和既有建筑改造典型案例”、浙江省“未来社区最佳实践”等多项荣誉,不仅在空间重构、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等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更通过可持续的运营机制与社群培育,构建起具有归属感、舒适感与未来感的美好家园,为浙江乃至全国未来社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台州经验”。

水清岸绿、街繁可贸
黄岩官河古道重塑江南水城风华
如果说心海未来社区是台州住区更新的典范,那么黄岩官河古道项目则是片区更新中“活化历史、赋能民生”的生动缩影。在台州的第二站,调研组走进黄岩区官河古道更新项目,视线顺着河道延展开去,五洞桥、河埠头与老水厂文创园串珠成链。

黄岩老城护城河由“一江三河”围合成环,是塑造老城“江南龟城格局”的重要水系,也曾是承载水运商贸“官河文化”的核心载体。然而,随着城镇化推进,沿线空间被老旧住宅、危旧房、零散厂房占据,滨水岸线分割、水环境不佳,风貌日渐破败。
据台州市黄岩区建设局局长杨文广介绍,自2020年起,台州以“水清可观、岸绿可游、街繁可贸”为思路,启动官河古道更新项目。几年下来,这里已成为集文化传承、休闲游憩、观光旅游、夜间经济于一体的“扁平化城市综合体”,让老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今年3月,官河古道项目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第二批)。

“官河古道的更新,不是简单的改造,而是对历史文脉的唤醒与城市功能的重塑。”杨文广表示,项目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原则,聘请历史、文化、景观专家全程指导,提炼宋韵文化、水利文化、名人文化融入建设,对孔庙等17处历史古迹进行保护性修缮并活化利用,同时通过建设城市慢行绿环、完善基础设施、治理水环境,让“浙东小运河”的繁华场景得以重现。
如今的官河古道,已从一条“被遗忘的护城河”,变为一条“流动的生活秀带”。沿线贯通的慢行绿环联结起多个水系和生态节点,永宁江、西江河的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分别提升至50年、20年一遇,水质从Ⅴ类提升至Ⅲ类;河畔新添4个主题公园、13个口袋公园和8处桥下空间,既是展示“宋韵黄岩”的文化窗口,也是市民茶余饭后的公共客厅。

运营前置,是官河古道区别于传统“建完再管”的一大特点。据黄岩区建设局副局长应佩丽介绍,在初步方案阶段,项目就引入第三方运营团队,同步推进招商运营和工程建设,围绕百姓需求策划商业业态和活动场景,老水厂等异形建筑在改造之初就与未来经营功能同频设计;商铺培育期实行30%~40%的租金减免政策,引导多元业态良性发展。“既要把人气聚起来,也要让商户留得住、发展得好。”应佩丽表示。
“以前下班只想回家,现在会特地绕到河边走一段,看看展、逛逛市集。”一位在城里工作多年的“新黄岩人”说。对市民而言,城市更新带来的并不是简单的“旧貌换新颜”,而是生活方式的改变:更多元的公共空间、更丰富的文化活动、更有温度的城市体验,让“老城复兴”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共同受益的过程。

从椒江心海未来社区的“住区蝶变”,到黄岩官河古道的“文脉重生”,台州的城市更新行动始终紧扣“人民需求”与“城市特色”,既破解了传统城市发展中的痛点难点,又保留了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调研组成员有感:台州在“山海水城”格局中找准了更新着力点,把“城”的更新做在“人”的需求上,把“面子工程”变成了“里子文章”。
未来,随着城市更新行动的持续推进,台州将在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宜居城市的道路上,书写更多精彩篇章,为浙江乃至全国城市更新提供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杨伟民 刘庆 蔡滢)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