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品牌建设

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长三角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发布8大实践案例

发布时间:2025-11-12 12:10:11 推广来源:交汇点新闻

202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锚定监管效能提升目标,深化信用监管改革、创新监管工具,加速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释放信用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涌现出一批创新性突出、实践成效显著、经营主体认可度高的创新成果,11月11日,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从中选优,联合发布8个实践案例。

案例一: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首创“三位一体”分类监管体系构建信用风险监管新范式

为破解传统监管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等难题,2025年4月,上海市局印发《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检查事项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在全国率先构建“重点监管+随机抽查+无事不扰”三位一体分类监管体系,以信用为核心优化监管机制,实现资源精准配置与效能提升。

上海市局将73个检查事项从监管要素维度细分为645个检查情形,并按风险程度划分为三类:聚焦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等直接关系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的关键领域高风险情形实施全链条穿透监管;针对登记注册、广告合规等低风险情形建立“非必要不打扰”机制;对标准认证、计量检测等中风险情形纳入“双随机”监管。同时通过“检查码”实现面向执法人员和经营主体的检查标准双向透明管理,依托大数据对分类清单开展年度评估和动态管理,并将检查情形分类结果与风险预警等模块互通。

该体系实现行政检查分类制度化、标准化、智能化突破,“金字塔型”分类监管结构预计使合规企业现场检查年度实现大幅减少,显著降低企业负担、提升监管效率。

案例二: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以地方标准创新引领电商平台信用风险评价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要求,以信用赋能提升网络监管效能,上海市局在全国率先探索电子商务平台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机制,制定《电子商务平台信用风险评价指南》(DB31/T1546—2025)地方标准,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监管提供科学路径,形成可借鉴推广的实践经验。

工作推进中,一是筑牢标准根基。系统梳理上海电商平台监管现状与风险痛点,结合算法应用、网络直播营销等领域合规指引,从平台主体合规、商品管理、运营管理、监管信息四大维度,明确4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为监管部门、平台及第三方机构提供统一评价依据。二是强化数字赋能。依托全国市场监管数字化试验区建设契机,以指标体系为核心优化网络监管系统,通过数据采集整合实现风险动态研判,实施差别化监管。

以“上海标准”引领信用评价规范化,契合国家社会信用体系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监管向关口前移转变,有效激发平台内在合规动力,带动平台内经营者诚信水平整体提升,筑牢行业诚信发展根基。

案例三:江苏省无锡市市场监管局建立“口袋信用档案馆”构建政企协同治理模式

随着总部经济、连锁经营蓬勃发展,无锡市连锁企业面临分支机构散、管理半径大等难题,同时市场监管领域因数据分散等问题难以形成集成服务。为践行“有感服务、无感监管”理念,破解企业管理痛点与监管效能瓶颈,无锡市局于2025年3月创新打造全国首个“口袋信用档案馆”。

无锡市局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标识,归集九大类两亿条监管数据,形成五维法人全景画像,提供精准信息支撑。同时打造集成服务平台,依托移动端小程序建设“一企一档案”模块,公开百余项信用信息,并向总部管理人员开放信用信息查询模块,支持查询分支机构信息,实现“总部—分支机构”穿透式管理。

“口袋信用档案馆”目前已覆盖30家总部企业、3000余家分支机构,企业管理成本大幅降低,年报疏忽、证照临期等问题发生率下降,监管模式从“单点监管”转向“生态治理”,既减轻企业负担,又提升监管精准度,为总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案例四:江苏省常熟市市场监管局打造“常信优+虞信分”体系助推常熟纺织服装产业提质增效

常熟是全国纺织服装产业重镇,随着近年来直播等新业态兴起,亟需构建适配新业态的全链条信用体系。常熟市局以“信用+智慧+帮扶”为主线,依托“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打造“常信优+虞信分”体系,推动信用价值转化为产业发展新动能。

常熟市局通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整合10大类近270项多部门信用数据,构建含18个行业专属标签的标准化标签体系,跨部门实时交互数据190.21亿条次,支撑24个业务系统运行。精准绘制纺织服装产业信用画像,建立产业专属评价模型(6大类154项指标),覆盖11.67万户经营主体,并按主体发展路线和信用水平两个维度划分“三型五级”生成“虞信分”。在应用层面推出“常信优”模块可视化呈现“虞信分”,联动13家银行基于“虞信分”开发面向纺织服装产业的40余款金融产品、授信超4亿元,对A+级以上企业提供展示推广、费用减免等差异化服务,惠及68家品牌企业。

“常信优+虞信分”体系实现信用信息高效共享,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题,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升级,同时提高了行政监管服务效率,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案例五:浙江省慈溪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年报智能化服务AI赋能提升工作质效

作为民营经济强市,慈溪市6万余户在册企业的年报提醒任务繁重,传统提醒方式存在触达率低、效率不足、重复打扰等问题,形成“行政成本高、企业满意度低”的困境。为此,慈溪市局创新推出年报服务AI机器人“智服小联”,以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年报工作,成效显著。

慈溪市局从后台整合、前端筛检、个性服务三个维度,构建全流程智能化年报服务机制:一是搭建统一提醒平台,整合公众号、短信、语音外呼等多元渠道,实现提醒端口“一站式”集成,不同渠道可实现提醒互补;二是动态管理企业及中介年报意向名单,提醒中智能剔除无效对象、合并提醒任务,并实现提醒任务自动化执行;三是企业可通过集成智能咨询功能实时发起咨询,数据看板功能涵盖年报意向分布、企业行为偏好分析,赋能政府决策。

“智服小联”上线后,年报提醒总量同比下降56%,有效减少对企打扰。干部人均投入时间减少77.15%,人工提醒量下降61.55%,大幅释放基层资源。同时提升企业参与主动性与咨询问题响应速度,实现监管效能与服务体验双提升。该模式已自2025年1月起在浙江全省推广应用。

案例六:浙江省诸暨市市场监管局创新“信用+直播监管”模式构建直播电商规范化治理新路径

诸暨市现有省级直播基地3个,注册直播电商商家超1万家,业态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虚假宣传、投诉频发等合规痛点。为破解这一难题,诸暨市局聚焦信用助企与审慎监管,创新“信用+直播监管”模式,以信用赋能规范治理,在兼顾市场活力与秩序维护的基础上,推动直播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监管实践中,诸暨市局通过多维发力构建闭环治理体系。一是建立“违禁词-合规率-投诉量-检查结果”四维评价模型,对8349个直播账号实施A、B、C三级动态管理,实现信用自动分类与实时更新;二是开展“点对点”信用风险提示,累计发送预警信息300余条、提供维权援助126次、开展信用修复帮扶5次,引导企业强化诚信合规意识;三是整合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法规案例建成专项知识库,运用AI监测、直播间取流等技术实现违法违规行为自动识别,完成从静态抓取到动态捕捉的监管技术突破。

工作开展以来,行业内违法发生率下降88%,消费者投诉率显著降低。85%以上企业建立合规闭环机制,政企互动实现常态化。区域内新增认证企业50家,培育持证主播219人,直播生态持续优化。

案例七:安徽省市场监管局探索信用合规助企增信新模式

加强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是深化信用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治理能力、推动监管向“事前合规”延伸的关键举措。2024年10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创新试点工作后,安徽作为全国信用合规试点省份,积极探索信用合规建设新路径,助力市场环境优化。

安徽省局围绕信用合规建设重点发力,一方面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率先发布省级《经营主体信用合规建设指南》,从6大维度提供全流程指导,并聚焦优势产业及新兴领域制定专业标准,形成“通用+特色+专业”制度框架;另一方面开展精准培育引导,以“信用助企行”等活动为抓手,结合年报服务、日常监管开展靶向辅导,推动9321户企业开展合规建设,同时重点培育212户大中型标杆企业。强化守信激励,将合规建设情况纳入“守合同重信用”公示、质量奖评选等多项评价指标,切实增强守信企业获得感。

通过标准引领、精准培育与正向激励,安徽省局有效破解信用合规“建什么、怎么建、如何防、如何控”难题。大中型企业示范效应凸显,守信企业获得感持续提升,带动全省市场信用水平稳步提高。

案例八:安徽省蚌埠市市场监管局创新“年报+信用贷”模式破解经营主体融资难题

长期以来,无抵押、规模小、现金流不稳等问题,让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陷入融资难、融资贵困境。蚌埠市局立足年报工作与经营主体的强粘性优势,联合徽商银行蚌埠分行创新推出“年报+信用贷”金融产品,将年报履约情况、信用状况转化为融资凭证,让“信用资产”变为“发展资金”。

为推动政策落地,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合作原则与联动机制,搭建“信用换贷款”桥梁。银行方面,定制无抵押、线上办、利率优的专属产品,授信最高500万元、期限最长3年,1年期年利率低至3.1%,精准匹配融资需求。蚌埠市局筛选7万余条连续3年正常年报、信用等级A/B类的经营主体数据共享给银行,实现“政策找企业”精准对接。联合印制宣传手册,深入市场、商圈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扩大政策覆盖面。

截至目前,已有25家经营主体通过该模式获贷6071万元,单笔额度50万至500万元不等,有效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同时,以信贷激励引导经营主体自觉履行年报义务,提升信用意识与合规水平,构建“诚信受益、失信受限”的良性循环,凝聚起政企银共建信用体系、优化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