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营港港区岸边,极目远眺,海水湛蓝,渤海湾的风裹挟着咸涩的气息扑面而来。

走进港区,一幅幅实干兴港的图景愈发清晰:11.4公里引桥笔直延伸,串联起岸线与深海;10万吨级航道内船只往来有序,南北防波堤稳稳守护着港区安宁;即将建成的25万吨级单点系泊码头雏形已现,疏港铁路上货运列车穿梭不息。这些纵横交织的基础设施“脉络”,勾勒出一流港口的建设轮廓。
码头旁,油轮、货轮静静停靠,整装待发,见证着东营港的蓬勃发展——这座始建于1985年的山东省地区性重要港口,1995年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既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也是东营市发展临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的关键依托,更是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服务基地与山东省原油运输的重要接卸港,正以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为开放格局新突破注入强劲动力。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荒到绿”是东营港发展的真实写照。多年来,东营港克服重重困难,在建港方式、建港模式、建港定位上不断进行探索创新,先后建成了11.4公里的引桥,13公里的南、北防波堤,61个码头泊位(其中对外开放泊位33个),67.3公里的管廊带和2200万立方的配套库区。
东营港创新采用政府主导的多业主港口模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生态,有效激活了港口内生动力。在政府主导下,港口先后两次修订总体规划,优化码头布局,将航道等级从3万吨级提升至10万吨级,为后续建设提供规划引领。同时,投入30多亿元建设了东营港北防波堤、10万吨级航道和锚地等公益性基础设施,筑好基础设施“巢穴”。
良好的条件吸引了众多国企和民企落户。截至目前,港口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51亿元,其中社会资本约162亿元,已建成中海油、万通港航、宝港国际等多个业主码头,形成了多元化发展格局。
东营港迈向深蓝的步伐持续加快。年初,“鹏安”轮运载6.4万吨煤炭顺利靠泊东营港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该泊位顺利实现首航;8月,由澳大利亚出发、运载8.8万吨铝矾土的“天秤座”轮,稳稳靠泊东营港一突堤10万吨级通用泊位,标志着东营港通用码头泊位顺利实现外贸首航,为东营港建设亿吨深水大港、打造全国主要港口和国家级能源保障港奠定基础。“通用泊位的正式投运为海铁联运提供关键支撑,可以通过一突堤铁路专用线、疏港铁路并入区域铁路网,有效解决东营港区疏港能力不足、物流成本高、吞吐能力受限等问题。”中浩建港务发展(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传宇说。
今年是东营港建设“亿吨大港”的决胜之年,11个总投资137亿元的重大项目全速推进,正重塑着港口的能级格局。项目建成后,将彻底突破超大型船舶无法进出东营港的瓶颈。其中,25万吨单点系泊码头作为标志性工程,投用后可使25万吨级超级油轮直接靠泊,每吨油品运输成本节省30元至50元,年节约超10亿元,将改写“大船进不了渤海湾”的历史,助力东营港跻身“超大型船舶接卸港”行列。
随着多个深水大港项目落地,东营港发展蓝图日益清晰。“我们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在推进在建项目的同时,积极谋划一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项目。”东营港建设交通局局长单峰说,全部码头建成后,港口吞吐能力将达2.44亿吨,最终将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港口,成为黄三角地区辐射晋冀的综合物流中心,进一步巩固东营港特色主力港地位,并为开发区打造亿吨大港和5000亿级世界石化产业集群奠定坚实基础。(陈仕钊)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