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航局承建的小洋山北作业区工作船码头通过交工验收。这是上海洋山港小洋山北作业区首个完工的码头项目,也是国内首次以新型桶式基础结构作为重力式码头下部结构,目前可供海事、引航、拖轮、船舶污水收集船等辅助船舶的靠泊作业。

小洋山北作业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洋山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建成上海港最大单体自动化码头。项目建成后,将为上海港带来6100米的新岸线,其中集装箱码头岸线长5500米,包含7个7万吨级和15个2万吨级集装箱泊位,设计年通过能力1160万标准箱,为上海港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打开全新空间。
此次验收的工作船码头是小洋山北作业区首个动工的先导项目,位于小洋山北集装箱码头西侧,采用“砂桩地基+新型桶式基础+上部现浇胸墙”的结构形式。该码头除了可停靠工作船舶外,还兼具防波防浪功能。

三航局项目团队在技术上大胆突破,创新性地使用桶式基础结构与砂桩复合地基相结合的组合方式,构造了一种可在软土地基中使用的全新的码头结构形式。相比传统重力式码头,使用自重高达5000吨的桶式基础结构作为下部结构,能更好地抵御横流高流速的海面,相较于传统重力式码头,没有抛石基床,工序更简单,也更为绿色环保。
项目实施过程中,面对不利的水文条件和气候环境,台风、寒潮频发等情况,项目团队首次提出利用自行式模块车进行桶式基础结构的场内搬运和落驳作业。团队深入开展外海深水深厚软基非对称桶式基础结构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通过桌面演练、可视化交底以及编制作业指导书等措施保证30个桶式基础结构顺利安装。
上部结构施工受潮水影响大,常规接高模板容易被潮水冲刷破坏,项目团队采用整体式模板,严格把控潮汐时间,成功将单块底板浇筑时间缩短3小时,单日混凝土浇筑量峰值突破500立方米,日均达400立方米,保证了上部结构的顺利实施。
工作船码头的交工验收,是新型桶式基础结构作为码头下部结构的成功案例,填补了国内外海重力式码头该工艺空白,为小洋山北后续工程提供关键支撑。(刘和平)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