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东盟经贸合作: “一小步”与“一大步”

发布时间:2019-08-07 16:19:41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记者 何晶

这“一小步”背后有大意义。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东盟跻身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前,截至2018年,东盟已经连续8年位居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眼下看来,从第三大贸易伙伴成为“第二大”,这对于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来说,虽然只是排位数字上前进了一小步,但从长远分析,这“一小步”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向着提质升级的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

但如何真正实现双方关系提质升级,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数字背后:总额增加,结构变化

“这次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首次超过对美贸易额,其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对《中国报道》记者分析称,“受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一部分中美之间的贸易量向东盟方面转移,这样‘一减一增’就正好使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超过了美国,我想这是第一个主要原因。”

对比滑落至第三位的美国来看,仅在今年6月,中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减少8%,进口暴跌31%,进出口连续3个月低于同期水平。若一直保持这个趋势,美国年内恐怕是无望收复“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名号了,这将是1997年以来的首次。另一方面,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保持强劲。上半年从东盟的进口小幅下降0.2%,但出口增长8%,其中,上半年中国对越南的出口额增长了14%。

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合作本身就具备很好的基础,并且潜力巨大。在2003年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之后,2004年紧接着就实施了中国—东盟自贸区“早期收获计划”,500多种农产品率先降税。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正式建成,双方对超过90%的产品实行零关税。“从这两个重要节点以来,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显著增长。这种增长是有制度保障的。”许利平称。

“第三个原因就是地区一体化程度在不断加深,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的不断增长也是一体化深化的表现。”许利平还分析,在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的今天,东盟一方面不断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进程。RCEP签署后,将形成以东盟为核心,中日韩印澳新参与的自贸区,覆盖全球半数人口,GDP总量约25万亿美元,将对维护世界多边贸易原则和体系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看来,共建“一带一路”也为双方带来了更多合作商机。《“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显示,东盟有5个国家居“一带一路”国别合作度指数前10名。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最高的前10位贸易伙伴中就有6个是东盟国家。

截至2018年,中国已经连续10年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国,东盟位居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也已有8年的时间。多年的发展让中国和东盟贸易合作的特点不断明确,更伴随重要发展。许利平概括了4个特点:“第一是互惠性强;第二是转口特征,就是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仅仅是作为一个中转地,实际上它还可以出口到第三方市场;第三是增速很快,可以说是每年一个台阶;第四是贸易结构在进一步深化,从原来更多的初级产品的进出口到现在中间产品和一些高科技产品进出口量的增加,以及服务贸易量也在不断增加。”

挖掘潜力: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年来,双方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将“2+7合作框架”升级为“3+X合作框架”。中国与东盟还共同建立了许多合作机制,包括澜湄合作、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通过这些机制,双方在经济、科技、文化、环境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经贸领域合作不断扩大,潜力巨大。

习近平主席在今年2月致中国—东盟媒体交流年开幕式的贺信中所指出,中国—东盟关系已进入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和东盟国家高层交往频密,双方领导人高度互信。用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的话说,双方战略互信已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在今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前来出席论坛的东盟国家领导人时,都再次强调了共建“一带一路”同菲律宾“大建特建”规划、越南“两廊一圈”、印尼“全球海洋支点”等的对接,促进国家和地区间的联通和发展。

2018年11月,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发表《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2030年愿景》,绘制了双方关系中长期发展的路线图。其中更提到,“实现到2020年双向贸易额1万亿美元、投资额1500亿美元的目标,期待到2030年取得更多贸易投资成果”。

中国驻东盟大使黄溪连表示,当前中国—东盟关系全方位发展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五个“更”上,其中之一就包括经贸增长速度“更快”。他提到2019年中国—东盟贸易额有望突破6000亿美元。双方产业承接的梯次性和互补性不断增强,数字经济、电子商务、智慧城市、5G等新领域合作步入快车道。双方经贸领域“富矿”价值进一步凸显。

历经多年,中国同东盟的合作是最具内涵、最具示范意义的地区,维护中国和东盟的关系对于维护我们周边的和平与安定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合作不断提升,实际上也是更加深化和提高了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使我们共同利益的蛋糕越做越大。这是构建中国和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部分,实际也是打造更加紧密的周边命运共同体非常重要的一个路径。”许利平说。

中国和东盟关系提质升级,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需要

—— 专访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许利平

记者何晶 见习记者陈珂

中国报道:中国和东盟之间建立了以政治安全、经贸、人文交流为三大支柱的战略伙伴关系,这三大支柱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尤其是经贸方面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许利平:中国和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到今年进入第16个年头了,应该说政治安全、经贸和人文三驾马车是不断往前推进的。政治安全是基础,经贸合作是压舱石,人文交流是伙伴关系发展的助推器。政治安全合作毫无疑问是促进经济的政治保障,经贸合作毫无疑问会给政治安全合作提供强大动力,人文交流在某种程度上既可以促进政治安全合作更加深入,同时也能够推动经贸合作更加顺畅。所以这三驾马车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促进中国和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

但是15年来,这三驾马车总体来说,经贸合作亮点突出、政治安全合作平稳,但人文交流是一个短板。所以15年来这三驾马车发展并不平衡。未来要使这三驾马车推动战略伙伴关系向前发展,重要的是这三驾马车要更加平衡、更加协调。

中国报道:中国和东盟经贸关系要实现进一步发展需要克服哪些障碍?

许利平:第一是政治互信有待进一步深化。因为东盟除了印尼体量比较大以外,其他大部分国家是中小型国家,中小型国家非常担心中国的产品会侵占它们的市场,对他们的国内市场是一种威胁。实际上,中国和东盟的贸易合作是互惠的,绝对不是要垄断他们的市场。所以说还是要加强政治互信。第二是要加强贸易生产的关联度。中国和东盟的经贸往来虽然互补性很强,但双方的发展差距也较大,很多产品不一定适销对路,不一定符合当地的消费者需求,所以这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有很大的关联度。第三是贸易的便利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特别是非贸易、非关税壁垒还是存在。东盟的一些国家有比较浓厚的民族主义,这和非贸易关税壁垒有一定关联度。第四是外在因素,域外大国在双方之间的搅局,人为地对中国和东盟贸易设置一些障碍。这毫无疑问会对中国和东盟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

中国报道:中国和东盟关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的谈判争取在今年底谈成,如果达成了,会给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许利平:各方都在朝着一个方向努力,据我所知,为了更有效地推动RCEP的谈判,泰国今年是东盟的主席国,所以今年是以泰国为主来牵头,印尼是东盟的最大经济体,RCEP谈判的主要难题是印度,因为印度相对来说其市场还比较保守。所以成立了专门针对RCEP的泰国、印尼、印度三边工作组,应该说这是精准打击,是史无前例的做法,体现了区域内的国家有政治决心、意志和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促成RCEP谈判。

一旦谈成,影响很重要的一点是会促进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这是毫无疑问的,市场会进一步地开放,会更好地促进商品的自由流动。第二点是会带来投资的进一步增长。对于中国来说,一旦RCEP谈成,将会有助于中国有竞争力的产品进入这一区域。对东盟国家来说,会使东盟国家的农产品等有特色的产品更多地出口到这个地区。同时,对东盟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基础设施不足、投资不足这些方面,都会是一个有效的弥补。

中国报道:“一带一路”倡议成为中国与东盟经济合作的新亮点和新焦点。目前东盟各国与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方面,是否主要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是否能为当地的老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

许利平:基础设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落脚点,推动基础设施对接的核心是互联互通。现在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虽然彼此相距都很近,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落后而增加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成本、投资成本以及人员交流的成本,这些都不利于地区发展。所以在共建“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如柬埔寨的“四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点”战略、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马来西亚的“新马来西亚计划”、文莱的“2025宏愿”都和“一带一路”倡议有了有效对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强化基础设施合作。

关于基础设施的合作我们现在和东盟国家有一些旗舰项目,比如已经动工并预计在2021年完成通车的中老铁路;还有印尼的雅万高铁,这是中国高铁第一次全要素走出去的高铁项目,这个基础设施建设原计划也要在2019年建成,但是由于征地等原因可能要推迟到2021年。包括一波三折的中泰铁路、前一段闹得沸沸扬扬的马来西亚东海岸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这些项目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遇到了一些困难,但是总体来看都是在进一步往前推进的。这也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这么大规模地走出去,遇到各种困难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前进的步伐是共同的。

“一带一路”建设也要关注民生工程。基础设施一般建设周期长,所需的资金量大,短期内可能很难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要从长期来看。短期内怎么办,能否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我觉得还是要聚焦民生工程,第一是在用工方面尽量实现用工本土化,增加当地人的工作机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第二是通过征地、拆迁适当给当地人一些补偿,使当地人获得一些实实在在的利益。第三是对当地人进行培训,使当地人掌握一些技术,为以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好基础。第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原材料的使用也尽量本土化,这样会促进当地工业的发展。

中国报道:在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美经贸磋商又停滞不前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中国和东盟的关系抱有怎样的期待?

许利平: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和大国外交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大的趋势。我们一直说东盟是我们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这里面就体现了东盟的重要性。很多的和东盟的倡议及合作,就是一个试验田、先导区,具有示范意义。特别是现在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断增加,中国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更需要我们周边有和平稳定的环境。所以,深化中国和东盟的合作,或者说提升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层级应该说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的需要。

中国和东盟关系应提质升级。2016年通过了自贸区的升级版,升级版的进一步落实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在东盟地区建设更多示范性、旗舰型的项目,能够为“一带一路”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认为在这两块未来可以进一步地深化。

中国和东盟还应挖掘新的增长点,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次区域的合作,澜沧江和湄公河已经建立了“5+1”的合作机制。现在我们正在推进中国和东盟“东增区的合作”,东增区涉及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相对欠发达地区,资源丰富、文化相近。2018年我们提升了和东增区的合作层级,升格为部长级的合作机制,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一南一北”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和东盟合作的提质升级。

(《中国报道》2019年8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