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一所小学,一节别开生面的课程正在进行。
这节课叫《我是小小营养师》,学生是主讲人,而坐在讲台下认真听讲的是学校里有减肥需求的老师。“因为春天到了,很多老师都开始减肥,这节课是让学生根据《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为老师们推荐健康均衡的食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习了相关知识。”该校的珍妮(化名)老师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设计这堂课的初衷,源于学校的‘小胖墩’越来越多。最严重的,有学生才四年级就已确诊糖尿病,并开始在皮肤上有所显现。”
而在该校的另一角,胡萝卜、茄子等蔬菜的幼苗在蓬勃生长。该校专门开辟出一块菜地,通过抽签的方式承包给20多个学生的家庭。每个周末,这些“菜地管理员们”就会按时给菜地除草、浇水。粮食的珍贵、蔬菜的生长周期以及劳动的意义,这些知识、价值观,通过每一次浇灌,流淌进孩子心中。
近期发布的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5)要求,预包装食品应标示“儿童青少年应避免过量摄入盐油糖”,希望引导消费者,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关注膳食中盐油糖摄入总量,从包装开始,做好对消费者的健康饮食教育。
这些有益的尝试,是中国“食育”的一角。
何为食育?
4月19日,第二届食育嘉年华活动在中国儿童中心展开。供图/中国副食流通协会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食育,都以为是‘食欲’。”陕西省富平县营养健康协会会长杨晓玲向《中国报道》记者分享道,10多年前,当她踏入幼儿园、小学开展食育知识普及工作时,食育概念在大众认知中尚属空白。
“食育”一词引自日本,但我国有关饮食的文化和教育,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中就曾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均衡饮食的理念。
在北京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仝其根看来,食育并不是狭义地指营养,其内涵极其丰富。“食育”以食物为核心,旨在培养健康饮食行为、促进个体健康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和过程,包括引导教育对象认识食物,学会选择、制作和摄入食物,懂得珍惜食物、饮食安全等知识和技能。
学龄儿童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食育相关政策关照的重点人群。进入21世纪,针对长期以来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营养贫困”问题,我国从2011年开始施行《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该计划的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按照在校时间200天/年计算。经过多年努力,该计划基本消除了试点地区农村学生上学饿肚子、吃凉饭等现象,试点地区孩子的营养健康状况得到显著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升。以2017年为例,营养不良问题从2013年的19%下降到16%,贫血率由2012年的17%下降到7.6%。
2021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饮食教育,引导学生珍惜粮食、尊重劳动、践行“光盘行动”、读懂食品标签标识,形成健康饮食新风尚,北京、上海等多地的中小学陆续开展食育课程。
“我们学校每天中午在教室里吃饭的时候,班主任都会落实食育课程,比如提醒小朋友要荤素搭配,吃饭不说话,还会给同学打饭分餐。”在北京市海淀区就职的一位小学老师说。
“食育是为了让所有人群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并不是针对特定年龄段,而是全年龄段的。儿童是食育的重点对象,成年人因饮食问题和生理老化引起的亚健康和疾病,比儿童和年轻人多,也需要食育教育。”仝其根说。
长轻营养食疗首席营养师、中国注册营养师高丽萍告诉记者,长轻目前的食疗课程很大一部分受众是45岁至70岁的中老年群体,以及一些存在肥胖和慢性病的人群。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为老年人、孕妇乳母以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龄儿童都专门绘制了对应的膳食宝塔。高丽萍指出,婴幼儿、青少年和中老年人是比较容易出现营养问题的群体。婴幼儿要防止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不足,所以要注意重视母乳质量,辅食可以增加富含蛋白质、铁、锌的食物;青少年面临双向压力,既要防肥胖,又要防钙、铁等的缺乏;中老年则为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病和肌少症的高发人群。
“小胖墩”问题何解?
根据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马冠生的调研,近些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他们的身高、体重不断增长。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营养不良和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等问题,超重肥胖率逐渐增加。“这些会影响到儿童的体格和智力的发育,也会影响他们现在及将来的健康和幸福。”马冠生说。
同时,一个新的现象引起了马冠生的注意。近10年,农村超重肥胖儿童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城市儿童,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赶上或超过城市儿童的肥胖率。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居民健康状况总体改善的同时,超重肥胖问题日益突出。有研究预测,若该趋势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国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
今年全国两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活动,明确指出“健康体重是全民健康的核心指标”。教育部部长怀进鹏表示,将采取务实管用的举措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小胖墩”增多并非中国个例。英国《柳叶刀》杂志刊发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正在持续升级,预计到2050年,将有约三分之一的儿童青少年面临超重或肥胖的问题,数量将达约7.46亿。根据研究,41%至80%的儿童肥胖可延续至成年,成年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风险大大增加,同时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023年,北京市将BMI(体重指数)与中考体育测试成绩挂钩,四、六、八年级的体质健康测试统测成绩将作为过程性考核部分的分数纳入中考体育总成绩。因而珍妮所在学校在每次测试前,都会给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安排集中训练。“你会发现,这些体育较弱的学生基本是超重儿童。”珍妮说。
受访的学校教师和专家认为,“小胖墩”问题频出,更大的问题可能在家庭,尤其受到家庭养育观念的影响,例如纵容孩子大量摄入热量过剩、高糖脂食物,不会督促孩子多做运动等。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多吃一口,就特别高兴,实际上食物多吃了是‘有毒’的。一方面增加了代谢的负担,损伤肝、肾功能,另一方面多余的营养会存留在体内的各个器官,增加‘三高’风险。”仝其根认为,想要遏制“小胖墩”问题,对于家长的均衡饮食教育尤为重要。
杨晓玲有10余年丰富的食育实践经验,她认为对学龄儿童进行营养教育成效显著。“孩子们的认知可塑性强,接受新知识后,他们不仅自己掌握,还会化身‘小小营养师’ 。”她介绍道,从“饮食如何助力长高”“科学膳食促进智力发育”到“膳食宝塔的分层奥秘”,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带回家中,潜移默化影响家长的饮食观念,形成“小手拉大手”的健康传播效应。
此外,在富平县,杨晓玲还会定期举办家长专题讲座,围绕“优质蛋白质摄入策略”“粗细粮科学搭配方法”等实用知识,指导家长为孩子定制营养膳食。同时,结合睡眠、运动、营养干预等多维度内容,分享助力儿童健康成长的科学方法,受到家长群体的广泛好评。
在儿童的肥胖问题之外,马冠生表示,钙、铁、维生素D等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现象依然普遍,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儿童仍然有贫血的问题出现。“在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中,钙普遍摄入不足。因为除了牧区,大部分地区居民的奶制品摄入是不足的,如果没有奶制品,传统的普通膳食也就提供四五百毫克的钙。”而成年人建议摄入钙800毫克/天,青少年和孕期、哺乳期女性及50岁以上中老年人为1000毫克/天。
同时,对于营养补剂的摄入也需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现在年轻人普遍流行“赛博养生”,例如枸杞配咖啡、奶茶配秋梨膏等,希望通过购买各类保健品和补充剂,缓解健康焦虑。仝其根提醒,对于健康的年轻人,通过有规律的、合理的均衡膳食,完全可以达到每天要求的营养摄入量,不需要额外的各类营养素补充。如果营养素补充过多,反而有可能降低身体吸收营养的机能、产生营养依赖,还可能导致营养失衡。
呼吁立法推动
学生在厨艺课上根据菜谱尝试复原宋代美食宋嫂鱼羹、大耐糕和香椿鱼儿。图源/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
食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受访专家看来,目前食育在中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他们呼吁将食育加入法律条文,由政府来主导推动发展。
2005年,日本制定实施了《食育基本法》,将食育作为一项国民运动进行普及推广。该法的序言指出,现在应重新把食育作为生存的根本,看成智育、德育及体育的基础。此前,日本食育管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立法后专门成立了食育推进会议制定统一的食育管理政策,同时施行“食育推进基本计划”,制定了各类量化目标,例如要求在2010年前,不吃早餐的儿童要从4%降到0,学校食堂使用当地食物的比例达到21%—30%等。
“立法后责权更明确,哪些部门应该参与进来,应该配备多少人员和经费,也都有了明确的依据。”马冠生表示,目前我国的食育政策大部分都是倡导性的,并非强制性,作用有限。
“中国人饮食讲究风味,营养的东西如果不好吃,不能引起食欲,大家也不会去吃。”仝其根指出,传统的饮食文化理念以及形成的地域特色对推广食育也构成挑战。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国地大物博,多民族文化交融,食物品种多,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和习惯,内部差异较大,食育需要在尊重地方风俗和民族习性的基础上展开。
此外,大规模推广食育还面临人才短缺的问题。《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指出,要建立、完善临床营养工作制度,加强临床营养科室建设,使临床营养师和床位比例达到1∶150,但基层人才供给非常有限。“专业营养师太少,全国真正专职营养从业人员寥寥无几。”高丽萍说。
仝其根指出,食育涉及的知识较为多元,不仅涉及营养学,还涉及生理学、公共卫生学、食品加工学、烹饪学、食品安全学、饮食文化等多方面知识,我国的食育师资和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加强。
去年开始,河南、深圳等地开始出台食育相关政策。河南省教育厅印发了《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食育指南》,深圳发布了全国首个食育学校建设标准,地方教育部门对于食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网络上对食育的关注也越来越高,时常看到一些学校开设厨艺课的新闻登上热搜。在《河南省中小学幼儿园食育指南》中也提到,小学阶段开展家庭烹饪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烹饪兴趣与热情。
珍妮的学校也设有烹饪课,该课程由学校大厨担任教师,面向四至六年级学生,学校的烹饪教室设备齐全,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但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更多学校将食育课程落实在劳动课中,烹饪课程落实在家庭中。
仝其根认为,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食品企业有加工厂,团餐企业有食堂,这些都是很好的食育教育场所。“还是需要结合健康中国的国策,让食育成为一个新赛道,企业能获益,形成行业和协会良性互动的局面。”仝其根说。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李士萌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