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记者 张利娟)秋日午后,伴着爽爽的海风,中国外文局“振兴发展看辽宁”采访团走进了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大连公司”)。有着“机车摇篮”之称的中车大连公司如今已走过120年的光阴。这座中国铁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工厂,以其曲折而又辉煌的历程,谱写了中国机车历史的华彩篇章。
国产机车登上“世界屋脊”
自2006年中国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拥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轨道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安第斯山脉头衔易主。青藏铁路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口在拉格线上,是号称离“天堂”最近的铁路。此前,拉格线牵引任务均由美国进口的NJ2型机车完成。
“国产机车上不了高原,一直是我们心中过不去的坎。”中车大连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为此,我们的研发团队非常不甘心,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
在中车大连公司的研发团队中,魏宏就是其中一位。自大学毕业就进入中车大连公司的魏宏如今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了16年。谈及首批HXN3高原内燃机车的研发过程,魏宏如今回忆起来仍感慨良多。“当时心里就一个目标,一定要让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登上‘世界屋脊’,所以整个团队都奋勇向前,从未放松过。”
“第一次到高原上完全没有概念,为了赶时间到车厢上观看一组数据,100多米的距离跑着就去了。结果,到车厢上就因为缺氧直接晕倒了。”讲起第一次上高原的经历,魏宏笑着说,“这么多年下来,现在在高原上已经习惯了。”
2014年7月,首台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在中车大连公司下线。同年8月,拉萨至日喀则铁路正式开通运营,公司生产的首批高原机车担当开通首日的客运牵引任务,国产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登上了“世界屋脊”。
“一个技术或功能要实现从0到1的攻破,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0到1这一门槛迈进来之后,就要在1到100之间打分。一个功能的实现,在我看来要打到很高的分才能算真正实现。功能化实际上是设计理念和实际功能的取舍关系,要找到一个度,因为我们要做的不仅有前端,还有后面的落地。”魏宏说。
魏宏告诉记者,为了追求HXN3型高原内燃机车变频启动技术的完美,他们在做实验时尤为严谨,前期理论计算成功,样车实验顺利,但等车真正造出来用到这套技术时,却出现了问题。“样车一旦生产出来,后续很多环节都是有节点日期的,一个功能实现不了,后续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当时我们团队压力很大。最终通过不分昼夜连续熬了14天后,终于解决了问题。等项目结束那天,我们真是长舒一口气。”
正是在魏宏等每位中车大连公司员工的辛勤努力下,2018年6月11日11时,伴随着HXN30311机车清脆的汽笛声,Z6801次旅客列车到达拉萨站,标志着国产高原机车正式担当青藏铁路格拉线(拉萨—格尔木)旅客列车牵引任务。穿越唐古拉山,征服了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
HXN3型高原机车根据我国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研制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最高时速120km/h,额定功率3100kW,机车具有功率大、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维护工作量小的特点,可抵御紫外线强、空气稀薄、严寒缺氧、大坡道、桥隧多等诸多不利环境影响,满足运用条件十分苛刻的青藏铁路牵引要求。
中车大连公司副总经理王大伟 摄影/人民画报 郭莎莎
将中国机车开向全球
高原机车为青藏铁路客货运输增运上量提供了动力支持,更为国产机车设备制造和运用管理工作积累第一手试验数据资料。正是在这些核心技术的不断攻克下,搭乘上“一带一路”东风的中车大连公司,其产品向“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输出不断开花结果。
王大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中车大连公司早在1993年就开启了“走出去”步伐,那一年向缅甸出口的内燃机车,是我国机车首次实现整机商品输出海外。而“一带一路”开启了全球互联互通的新篇章,也给中车大连公司带来了诸多机遇,将中国机车开向了全球。
2013年8月,以出口乌兹别克斯坦电力机车为标志,实现了中车大连公司“和谐”型系列电力机车首次进入国际中亚市场。累计出口的22台机车提升了该国电气化铁路装备水平和铁路货物运输效率,助推中乌合作关系全面升级。出口的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第一次驶出国门,穿过新疆西部边境阿拉山口,经过哈萨克斯坦,历经8000多公里,挺进乌兹别克斯坦,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菲律宾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首都马尼拉人口多,现有轨道交通设施陈旧。2014年6月,中车大连公司与菲律宾交通部签订了48列马尼拉3号线轻轨车辆合同,这是我国获得的首个菲律宾城铁车辆订单。经过一年多的研发和批量制造,2017年已完成产品全部交付的任务,为菲律宾缓解了交通拥堵的压力。
2016年8月,公司第四次获得新西兰内燃机车订单,累计达63台,交付后的机车将成为新西兰铁路运输的主力车型,担当的牵引运力将超过新西兰北岛铁路货运运力的一半,雄据“半壁江山”。
乘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东风,中车大连公司以缅甸、南非项目为范本,已从整车出口,拓展到了散件出口,到当地组装,帮助当地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对当地的就业和产业发展都带来积极影响。
据王大伟介绍,中车大连公司如今已可以做到“入乡随俗”,根据各国的风俗习惯,量身打造设计方案,满足客户需求。比如司机驾驶位置设在右侧;驾驶室内的仪表盘、制动、空调、冰箱、电炉等一应俱全。“这一方面体现我们对每一个客户需求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我们装备制造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据了解,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车大连公司的出口份额有了质的飞跃,累计获得机车订单300多台,接近我国首次实现机车商品输出以来出口机车总数的一半。城市轨道车辆也成长为公司的支柱产业,已向四个国家六个城市出口地铁轻轨共119列494辆。
“‘一带一路’对中国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带来了‘走出去’的良好契机。近年来,中车大连公司的技术、质量和售后服务明显提升,中车品牌被越来越多的海外客户所认同。”王大伟告诉《中国报道》记者,“目前,我们正在探索‘五本’经营模式,即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售后服务和维修以及本地化管理。我们的‘走出去’不单单是输出产品,还要输出技术、输出服务。努力把中车大连打造成世界轨道交通及相关领域最值得信赖的综合服务商是我们的目标。”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