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翟崑教授:让青年发出自己的声音

发布时间:2019-11-01 16:59:1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王凤娟

2016年春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为选修《东南亚概论》的本科生留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要求学生们找到中国和东盟之间存在的现实问题,并且提出可以解决的方案。新加坡的留学生佘雯雁(Jaslyn)陷入了思考,她在课下和留学生的同学们讨论,不少同学意识到,在学习和业务时间本国同学交流的比较密切,偶尔和东南亚个别国家的学生有交流,但东盟国家的同学以及与中国同学的交流还很少。

“佘雯雁找到我,提出他们共同意识到的这个现实问题时,认为缺少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没有机会,那就应该创造机会。因此,我鼓励她组织中国和东盟同学间交流的活动,也答应作为活动的指导老师。”翟崑教授对本刊记者说,这份课堂作业设计成为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的雏形,主要议程模仿了东盟系列会议,包括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东盟与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东盟峰会、东亚峰会等。

从0到1

2016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年,首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的举办也恰逢其时。佘雯雁和志同道合的同学们开始成立组委会,她担任秘书长,成立了学术部、外联部、文艺部、公关部等。

万事开头难,作为留学生,他们在筹备活动中也面临问题,从邀请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到征集志愿者,从联系媒体、与学校协商活动场地。“翟崑老师给了我们很多指导,资深人士和专家学者都是他亲自邀请的,还推荐了国关的师姐为我们提供很多务实细致的帮助”佘雯雁说。

“这个活动最大的特点是完全由留学生自发筹办,参与峰会的成员主要包括东盟留学生以及其他国家的学生共同参与,这在中国的大学是很少见的,我作为指导老师也愿意支持他们。”翟崑教授向筹备峰会的留学生介绍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发展的宏观背景,东盟峰会的会议机制,模拟峰会的学术方向以及青年峰会的特色。

“我希望他们不要装成权威人士,而是从青年的视角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他们独特的声音”翟崑教授对记者说,很庆幸这些学生把这个倡议变成了现实,而且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

节节高

又到银杏叶黄时,金灿灿的银杏树点缀着北京大学的校园,在这里,一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们又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回顾这四届的发展,翟崑教授感到很欣慰,峰会的影响力在逐年扩大,时任东盟副秘书长穆赫坦、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菲律宾驻华大使罗马纳,中国外交部、共青团中央以及澜湄环保中心的代表都曾是峰会的嘉宾,本届峰会中还邀请了马来西亚国防部副部长刘镇东。

本届峰会的亮点是首次与中国-东盟青年营合办。中国-东盟青年营自2006年起已经举办了十届,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青年的友好往来与交流合作,今年第十一届中国-东盟青年营与第四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共同举办。“本届活动为期8天,规模也比往届更大,关注度更高,是强强联合的模式。活动的成功举办对组委会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合作中能让他们迅速成长、积累更多实践经验”翟崑教授对活动组委会充满信心。

“通过峰会,青年能更加深入思考社会话题”翟崑教授向本刊记者介绍,峰会设置一般性议题和青年议题,一般性议题主要是引导青年关注国际关系和区域发展,青年议题包括青年就业、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特别是通过教育和就业促进青年人的成长。四年来,参加模拟会议的青年并不局限在北京大学,吸引了很多中国和东盟国家的青年学生,还有东盟国家以外的留学生参加。

“为了使得议题更加务实,模拟会议分为八个分会场,每场模拟会议都邀请了专业人士参与讨论。例如,在电子商务相关的模拟会议中,邀请了阿里巴巴国际事务总监罗琳女士,她的加入使得这场讨论的成果更加专业”,翟崑教授说。

四年来,翟崑教授积极推动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的发展。对于峰会的未来发展,翟崑教授表示,希望能与团中央、东盟大学网络建立机制性的合作。“只要想办好,就能想到解决的方案”翟崑说。

“未来是属于青年的,很多前沿的课题需要他们去讨论,发出他们的声音和建议。”翟崑教授说,中国和东盟的合作需要从青年开始,希望通过学生自发的交流能够为未来的合作形成更强的合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