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根据市委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有关部署,市委依法治市办制定出台了《2020年法治为民十件实事》,涵盖了民生领域地方立法、法治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执法保障、深化警务便民举措等多个方面。
这十件实事分别是:
推进民生领域地方立法。回应民生关切,扩大群众参与立法渠道,完成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城市供水和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社会治理促进条例等方面地方法规制定工作。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落实《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新100条》,研究出台《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办法》,加强对营商环境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开展招商引资及营商环境专项审计。
加强重点领域执法保障。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力度,组织开展四项农资市场专项执法行动,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800余店次,执法监督抽检农资样品180个,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查处率100%。探索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推进停车资源合理匹配,实施小区内部泊位与周边道路临时泊位融合管理。开展文化市场跨地区联合执法行动,全年不少于2次。进一步加强对食品药品、疫情防控防护用品等民生领域监管力度,提高农产品、食品抽检量至千人8批次,着力查处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市场违法行为。
依法减免缓企业社会保险费。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依法减轻企业负担,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落实国务院减免社保费决定和《苏政50条》规定,减免缓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单位缴费,惠及近16万户参保单位,减免社保费90亿元以上。实施企业稳岗返还,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2019年度企业及其职工实际缴纳失业保险费50%的标准给予返还。
深化警务便民举措。依托派出所、交警队、出入境网点、警务服务站、社区警务室、警邮代办点等,打造“主城区3公里便民服务圈”。在全市建设30个派出所“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高频服务事项“一窗办理”,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自助式”“预约式”公安政务服务。
提升司法为民水平。在全市两级法院实现跨域立案、诉讼辅导、纠纷预诊、材料转递、文书送达、卷宗查阅、远程庭审、在线调解、远程接访、庭审点播等“十项诉讼事务”无障碍通办,全市范围内覆盖率100%。在两级法院诉讼服务中心设立跨域诉讼服务窗口,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民商案件,跨域立案成功率实现100%。
持续推动公益诉讼落实。综合运用民事、行政检察和公益诉讼职能,在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公益诉讼新领域拓展,继续推进办理涉及安全生产、公共安全、文物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烈士纪念设施及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领域的公益诉讼。强化法检两院沟通,积极、稳妥开展新领域公益诉讼工作。
畅通信访工作渠道。全方位打造高质量信访窗口服务体系,持续推进“互联网+信访”,把手机信访、视频接访打造成为群众可信赖的优质“客服”,引导更多群众变“走访”为“网访”,实现网上信访占比率超55%。
加大法律服务供给。持续开展“法润南京春风行动”,组织专项法律服务团队,开展“法企同行”活动,深入企业开展法律服务。加大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合法权益保障,全市法律援助覆盖人群达到10000人以上。
深化青少年法治教育。各区普遍建立少年法学院。发挥课堂主渠道、学校主阵地作用,开展法治进校园、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等系列活动。推进全市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常态化运营7*24小时热线,组建50人以上覆盖法律、心理、社工三大领域的12355志愿者俱乐部。市区两级开展“青春自护”寒暑期自护教育活动,组织现场活动50场以上。(通讯员 夏仕宽)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