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法律服务应快步跟上“一带一路”建设
发布时间:2017-04-24 11:48:23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在《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对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做出全面部署的背景下,3月23日,由北京市律师协会主办的律师服务“一带一路”高峰研讨会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法律环境分析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北京律协副会长张巍和“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研究会主任任建芝等业内人士出席发布会并就中国律师如何全面服务“一带一路”、中国律师先行在“一带一路”实施中的必要性等主题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许宁宁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虽然大部分中国企业表现不凡,但我们也不应回避在这其中浮现出的很多问题。有些问题严重到已引起了一些负面评价,比如签约率高和成交率低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中国企业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国际投资的成交比率。然而,这些问题存在的本质上都是在前期如法律评估、市场评估等方面工作做的不到位,甚至是由缺少相关评估而直接导致。企业往往是贸然进入投资,因而在过程中发现诸多问题,进而导致投资的放弃。不可置否,这其中的大部分是由于法律评估缺失或存在严重不足造成的。
因此,中国律师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勇于先行、必须先行、有所先行,为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全面法律服务,并在此过程中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促进律师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张巍表示,我国涉外法律服务业起步较晚,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匮乏,在国际法律服务市场上竞争力稍显不足,整体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发展需求。就北京而言,截至2016年7月,北京有律师事务所2147家、律师26218人,2015年业务收入是138.1亿元;外国、香港律师事务所驻京代表处108家,律师260 人,2015年业务收入是 29.32 亿元,二者在涉外法律服务领域存在明显的差距。想要开拓涉外法律服务业务,就必须在自身上下功夫,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掌握国情、社情,熟悉国外经营发展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律师。
“中国律师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体,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法律先通,律师先行。”张巍告诉记者。
中国律师基于文化背景和成长、执业经历,更加了解中国企业在国际投资中对法律服务的工作需求,了解中国企业文化,了解中国境内商事法律体系,尤其是国有资本投资管控体系和上市公司监管体系。中国律师的服务更加贴近中国企业的需求。
中国律师中的部分投融资专业律师,完全具备法律商务能力,完全具备统筹境内外中介机构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综合服务能力。
任建芝坦言,研究会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推动中国律师更好地服务中国企业,使企业不但“走出去”,更要走得稳、走成功,避免投资风险;其次,利用相关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高效完备的法律支持,努力践行北京律师的社会责任。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如果大量的直接使用境外律师,不仅面临沟通障碍、服务成果无法满足中国企业投资决策的程序性和实务性需求等问题,还将导致成交率较低等问题。更有甚者,会将面临大量商业信息泄露,进而迸发国家经济安全等的衍生问题。”任建芝说。
针对前期“走出去”的很多不成功案例,任建芝强调,这其中主要是由于部分企业一贯轻商务重行业的经营习惯以及不重视商业化、市场化操作的重要性,并且绝大部分是忽视中国律师的作用而导致的。因此,中国律师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在不断加强自身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还应当在中国企业实施“一带一路”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覃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