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迈向30·60”高端访谈②|通威集团刘汉元:加速碳中和须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

发布时间:2021-03-19 15:04:43 来源:中国报道

编者按:

“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我们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携手应对气候环境领域挑战,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2020年11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G20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上致辞时,向世界阐述了中国的生态发展观。

为聚焦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主题,通过讲好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故事,构建中国企业全球形象,推动可持续发展,中国报道社将于近期发起“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围绕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全球减贫等议题陆续展开。

“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的庄严承诺为世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树立了榜样。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积极履行“碳”责任,是应有之义,也有助于树立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为此,我们策划推出“守护好这颗蓝色星球”全球企业可持续发展主题活动之“迈向30·60”高端访谈,通过对发布“碳”计划的企业负责人的深入采访报道,展现中国企业对于“30·60”碳目标的战略思考、对策举措以及行动计划,讲好中国企业积极践行“碳”责任的精彩故事。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在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看来,蓬勃发展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是中国宣布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的强大底气。

作为高纯晶硅、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两大全球光伏新能源产业龙头的领军人,刘汉元在绿色低碳行业深耕近20年,并对行业现状与未来发展进行了长期认真思考和扎实调研。

“中国的‘30·60’承诺彰显了中国重信守诺、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大贡献的大国担当。”刘汉元表示,目前全球已经再次形成高度共识,共同推进人类能源转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此背景下,刘汉元认为,优化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 牢牢把握能源供给主动权,是加速我国碳中和进程的有效途径之一。

今年两会,刘汉元带来了有关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落实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和优先上网政策、优化储能发展模式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等多项建议。

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

“当前,光伏发电已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最经济的发电方式,具备了大规模应用、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条件,成为了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第一主角。”刘汉元表示,“中国已形成了每年100GW左右的光伏系统产能,产品每年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五千万吨石油的当量。”

刘汉元用详实的数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过去十多年来,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快,智能制造迅速推广,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90%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光伏发电成本也有了大幅降低,2020年平均上网电价已降至0.35元/千瓦时,今年有望全部实现平价上网,不再需要补贴,预计“十四五”期间将降低到0.26元/千瓦时以下,届时光伏发电成本将低于绝大部分煤电。刘汉元强调,如进一步考虑生态环境成本,光伏发电的优势将更加明显。从消费端看,交通运输用油约占我国每年原油消费的70%,而燃油汽车百公里油费约为电动汽车百公里电费的4到5倍,因此以输出的等效能量计算,消费端的电价为油价的1/4到1/5。目前,世界原油价格为40-50美元每桶,故等效能量的电价成本约为10美元左右。当前光伏发电已基本实现平价上网,因此发电成本实际已经降到了10美元左右每桶原油的价格,且发电全过程零污染、零排放。

另一方面,2019年,我国进口原油5.06亿吨,石油外贸依存度达到72%,外汇支出2413亿美元,是净消耗外汇最大的商品;2020年,我国进口原油增长到5.42亿吨,石油外贸依存度创历史新高,达到73.5%,因原油价格降低,外汇支出有所减少,但仍达到1900亿美元左右。

“在我国进口的原油中,约有80%需经过马六甲海峡,当前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如果海上贸易线被封锁,国内能源供给、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将面临严峻考验。因此,通过加快发展以光伏、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未雨绸缪、提前布局,可以防范国家能源安全、外汇储备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刘汉元指出。

刘汉元认为,应持续加快推进汽车电动化、能源消费电力化、电力生产清洁化,加速碳中和进程,以此筑牢我国能源和外汇安全体系。“如果通过10到20年时间,实现我国能源增量的70%以上、存量的50%以上的可再生清洁化替代,在加快碳中和进程的同时,将国家能源供给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劳永逸解决石油进口可能被‘卡脖子’的问题,彻底实现我国能源的安全保障和独立供应,节省大量外汇支出,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国家战略安全保驾护航。”刘汉元建议,如果条件成熟并且根据国家战略需要,还可以加快发展速度,将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控时间提前,进一步展示中国的意志和决心,推动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扎实落地,同时倒逼国内加速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

“要高度肯定和重视中国制造对于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刘汉元强调说,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制造和应用第一大国,中国制造的光伏、风电产品和相应的资本走向世界,一方面支撑并大大加快了发达国家的能源转型速度,另一方面为“一带一路”沿线及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路径,帮助他们跨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踏入到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相关‘30·60’目标的中国制造对于国家形象的提升,对全球能源转型、气候治理和全人类的重大意义,应该被全社会更清楚地认知并高度重视与肯定。”刘汉元表示。

落实可再生能源

保障性收购和优先上网政策

按照去年底宣布的中国2030年“碳”目标,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兑现国际承诺,体现国家责任与担当,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

刘汉元表示,早在2005年,国家颁布的《可再生能源法》中就明文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其电网覆盖范围内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项目的上网电量”。但一段时间以来,在非化石能源领域,弃光弃风、强制交易、量价齐跌等问题却时有发生。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弃风电量达到166.1亿千瓦时、弃光电量为52.6亿千瓦时,“如果该部分电量得以全额上网,可减少煤电机组二氧化碳排放量1800万吨以上,这是应该引起各方广泛关注的。”刘汉元分析指出。

为了践行“30·60”承诺,刘汉元建议严格执行国家《可再生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全额保障性政策;将可再生能源保障性收购政策执行情况和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纳入对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考核范围;逐步将煤电机组转变为调峰电源;加快推动电力现货市场及其辅助服务市场建设。

优化储能发展模式

保障可再生能源有效消纳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面替代化石能源的趋势已日益明显。电力系统同步提升实时平衡与调峰能力,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有效消纳已成为越来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相比部分欧美国家,电力系统以燃煤火电、径流式水电为主,调峰能力与响应速率均存在劣势。”刘汉元表示,储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增强电力系统供应安全性、灵活性和综合效率的重要环节,是支撑能源转型的关键技术之一。其中,电化学储能是除抽水蓄能以外,应用最为广泛的储能形式。伴随着锂电池成本不断下降,电化学储能被普遍视为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障可再生能源消纳、推动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解决方案。

自2019年以来,各省市及电网公司陆续要求发电企业在投资建设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时,按一定的容量配套建设储能系统。对此,刘汉元认为,结合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我国在未来政策制定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储能在推动可再生能源消纳以及提升电网稳定性等方面的正外部性,设计合理的储能价格补偿机制和市场准入机制,持续优化储能发展模式,助力可再生能源高质量发展。

刘汉元建议,不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配置储能系统,以提高储能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支持发展系统侧集中式储能系统,将抽水蓄能电站、储能基地纳入电力发展规划与统一调度范围,通过招投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项目业主;加快电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引导鼓励储能以独立辅助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参与市场交易,发展储能市场化商业模式。

- End -

撰 文: 王 哲

审 核: 张春侠

排 版: 姜倩雯

策 划: 刘 莉

邓雯洁

监 制: 黄传斌

总 监 制:陈 实

企业外宣智慧传播工作室

出品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