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东盟共商推进公共卫生合作

发布时间:2021-05-26 14:48:34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记者袁亚楠)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肆虐,疫苗研发与合作成为应对疫情的关键。5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以视频方式出席全球健康峰会,在这次峰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宣布了中方继续支持全球团结抗疫的新举措,这些举措包括: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已向全球供应3亿剂疫苗,将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中国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开展合作生产;中国支持新冠肺炎疫苗知识产权豁免;倡议设立疫苗合作国际论坛,探讨如何推进全球疫苗公平合理分配等,这些重要承诺将会进一步推动全球早日结束疫情。

自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一方面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另一方面加强与国际社会共享信息和防控经验,为全球抗疫做出贡献。5月21日当天,由中国—东盟中心、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和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合作交流会,会议邀请了来自中国、东盟成员国等2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公共卫生专家、高校学者、产业界代表共150余人,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交流了疫情防控、疫苗研发等方面的重要经验,探索加强中国与东盟在公共卫生领域合作的新路径。

中国的疫苗研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球有数十个国家都启动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根据WHO在2021年5月14日发布的数据,目前全球一共有100个新冠肺炎疫苗进入了临床研究:美洲有31个疫苗,欧洲21个疫苗,亚洲46个(其中中国为20个疫苗),大洋洲2个。疫苗研发路线主要是五类,即灭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mRNA疫苗和DNA疫苗。

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现代医学与公共卫生处副处长卢姗介绍,从研发阶段来看,全球目前有4个疫苗处于四期临床阶段,多数疫苗仍处于一、二期临床研究阶段。中国国内已有4个疫苗获批上市,国药集团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灭活疫苗已经通过WHO的紧急使用认证,中国另有三个疫苗正处于WHO的评估阶段。中国的新冠疫苗在阿联酋、巴林、阿根廷、秘鲁、摩洛哥、巴西、印尼、马来西亚、土耳其等国家进行了三期临床试验,也证明了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卢姗说,中国始终坚持“只算人民健康账,不算经济收益账”的核心原则,在疫苗研发中一直在“与时间赛跑”。中国创新了原有的研发模式,同步推进不同阶段的研究,同时国家监管部门也积极配合,极大地提升了疫苗研发效率。未来中国将持续完善五条技术路线的研发,推动更多的疫苗品种上市,高度关注当前病毒的变异情况,联合不同研发团队的力量来应对这一挑战。同时,持续扩大产能,将新冠疫苗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更多国家。

作为中国医药领域的“国家队”,国药集团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取得的成绩备受关注。国药国际副总经理严兵介绍,自2020年以来,国药集团已向169个国家及地区供应抗疫物资25.6亿件,其中向东盟供应防疫物资2013.8万件。国药集团向印尼、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都供应过疫苗产品。去年,国药集团向泰国、印尼供应了乙脑疫苗,向菲律宾供应了卡介苗。

2021年4月,国药集团新冠灭活疫苗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在欧盟国家获批使用并获得欧盟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的疫苗产品。5月7日,国药集团新冠灭活疫苗获得了世卫组织的紧急使用授权,纳入全球“紧急使用清单”。截至目前,国药集团新冠疫苗已在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及国际组织批准注册上市或紧急使用。在东盟地区,国药集团获得了印尼、柬埔寨、老挝、缅甸、文莱5个国家的紧急使用或进口许可。

加强与东盟国家疫苗合作

东盟是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最为紧密的地区之一,密切的交往也让疫情传播的风险有所上升,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公共卫生合作势在必行。

在2020年11月举行的第十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表示:“中方愿同东盟开展公共卫生领域政策对话,完善合作机制。中方将为东盟抗疫基金提供资金支持,共同建设应急医疗物资储备库,建立中国—东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中方愿实施好‘中国—东盟健康丝绸之路人才培养项目(2020-2022)’,为东盟培养1000名卫生行政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印尼和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合作起步较早,成果丰硕。2021年1月13日,印尼总统佐科在雅加达总统府接种了中国科兴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他还在电视直播中展示了接种疫苗的全过程,佐科总统也是最早接种中国疫苗的外国领导人之一。

印尼卫生部免疫接种处副处长阿西克·苏亚在交流会上说,印尼注重通过双边和多边的渠道进行疫苗合作,来自中国、法国、韩国、英国等国家的医药企业都是重要的合作伙伴,而印尼也加强了与世卫组织、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等多边机构的合作。国际合作不仅意味着疫苗的供应,还可能带来附加效应,包括生产合作、技术转移等,这对印尼的疫苗研发生产很有助益。

苏亚介绍,此前中国与印尼在乙脑疫苗合作上就曾取得良好效果。2018年,印尼引入由国药集团生产的乙脑疫苗,为印尼巴厘省的儿童接种了这一疫苗,疫苗的安全性良好,并未发现严重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巴厘省的乙脑病例在疫苗引入后出现明显下降。印尼政府计划在2022年前,将乙脑疫苗推广至印尼国内其他地区。

菲律宾卫生部副部长玛丽亚·罗萨里奥·韦尔吉雷(Maria Rosario Vergeire)在线上介绍了菲律宾的疫情防控情况,她认为新冠疫情已成为菲律宾医疗卫生系统能力提升的催化剂,疫情之下菲律宾加大了对公共卫生领域的投入,也积极寻求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她表示菲律宾政府仍需从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管理和信息共享以及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着手,积极应对来自疫情防控、诊断、隔离、治疗等不同环节的挑战。她表示疫情防控仍需长期的投入,需要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伙伴国建立持续而稳定的合作关系。

2019年10月,中国—东盟高校医学联盟在北京成立,北京大学作为牵头方,联合中国20家高校和东盟十国20余所大学,搭建起推动中国—东盟医学领域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一平台旨在推动中国医学院校和医疗卫生机构与东盟国家在医学教育、医学研究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的共同发展,促进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北京大学全球卫生学系主任郑志杰教授在交流会上介绍了合作开展的情况,他表示这一平台会持续开展多个方向的合作,包括监测预警新发突发传染病、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策略、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技术研发、公共卫生安全战略及决策以及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等方面。

ICT技术参与疫情防控

在这次抗疫工作中,信息通信技术(ICT)为疫情的防控提供了非常强大支撑。2020年11月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高度评价了ICT技术的重要作用,他表示ICT技术在态势的研判、信息共享、流行病学的分析等方面显示了巨大的能量,“我们要进一步利用信息化手段来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提升防控和救治的能力,有利于切实维护人民健康安全。”

马来西亚国家公共卫生特别顾问杰米拉博士介绍了本国的抗疫经验。马来西亚政府结合疫情防控,推出了手机应用MySejahtera,帮助民众准确掌握新冠肺炎疫情最新消息和热点区域。杰米拉介绍,在马来西亚有83%的人口正在使用这一应用,马来西亚政府还为疫苗接种的人群提供电子证书,ICT技术的引用让病例追踪、疫情防控更加高效。

越南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和文化领事陈河庄认为疫情期间,由于社交和出行不便,ICT技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为病人提供远程医疗服务,ICT还帮助搭建了线上交流平台,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专家分享信息,开展专业探讨,有助于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为结束疫情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ICT为疫情防控带来了便利,但现实中ICT的应用和发展也存在诸多困境。菲律宾卫生部官员Tayag举例说,ICT基础设施投资不足,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以及网络安全带来的信息泄露风险等,都是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