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严监管下,“抄底”还是“离场”?

发布时间:2021-06-04 09:30:59 来源:中国报道

继5月19日所有加密货币全面崩盘之后,5月23日晚,虚拟货币再次集体崩盘。

币市暴跌之后的几天里,部分投资者认为牛市已经结束,风险大于收益,选择离场。也有一部分投资者认为,主流机构带来的牛市尚未结束,“抄底”入场。

那么,到底是该“抄底”还是“离场”?

严监管已成共识

在虚拟货币交易最为活跃的美国,美财政部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未来,虚拟货币和加密资产交易账户,以及接受虚拟货币的支付服务账户将纳入政府监测范畴,市值1万美元以上的加密资产相关交易需向美国国税局报备。

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地均已出台了相关行业规范政策,如在投资人门槛、交易所牌照、KYC识别(实名认证机制)等方面均有所要求。印度则准备直接禁止民众交易及持有加密数字货币。

在中国,继5月18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联合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后,5月21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第五十一次会议明确要求,打击比特币挖矿和交易行为,坚决防范个体风险向社会领域传递。

“目前的市场正处在‘多空对峙’阶段,全球各国监管日趋严格,各国央行货币量化宽松存在收紧预期,加密资产市场整体出现了大幅的回调。”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委会轮值主席、火币教育校长于佳宁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本轮牛市也让部分加密资产类黄金的价值储存功能被发现,并已经逐步成为一种“全球共识”。

未来十年,以区块链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变迁,将成为整个世界发展的关键动力。而使用区块链的场景越多,对加密资产的需求也就越大。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理事肖飒则对币圈行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原因有三,其一,“抄底”“离场”均依赖于2017年9月4日施行的《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令禁止的交易所,一旦该等交易所在中国的相关人员被采取公法措施,可能会导致交易所的运作、甚至兑付出现问题,产生涉众金融风险;其二,从我国现有司法实践看,虚拟货币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护,投资交易造成的后果和引发的损失由相关方自行承担;其三,以ICO为代表的币圈融资行为在我国触及刑法红线。

短期内无望走向完全合规

当前,一些虚拟货币存在不切实际的宣传和炒作,使得市场估值严重偏离基本价值。还有很多项目的所谓“创新”严重也脱离了实体经济的需求,完全是投机行为。

部分“空气币”项目更是涉及欺诈、传销。市场操纵等行为也是屡见不鲜,实质上扰乱了金融秩序。此外,洗钱、非法集资与集资诈骗、偷税漏税、黑客攻击和盗窃勒索等犯罪“黑产”也开始滥用区块链技术和虚拟货币。

“全球区块链产业和加密资产领域走向主流化、合规化、机构化,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对加密资产的监管成为世界各国执法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于佳宁说。

“监管的前提是对虚拟货币予以定性,目前世界各国对虚拟货币的主流法律定性主要有三:虚拟财产、证券,货币。不同的定性将决定监管的边界、尺度甚至刑法的惩处力度。然而,即便在学界,不同定性的虚拟货币外延界定仍是难点与挑战。”肖飒说,在目前的监管口径下,有关文件试图以虚拟货币一言蔽之,概括性地论述虚拟货币及其相关风险,长期以往,将增大监管对虚拟货币采用一刀切态度的可能性。区块链技术行业的发展具有必然性,但虚拟货币行业的发展则是涉及诸多法律红线问题。从近期的政策走向上看,短期内虚拟货币及其关联业务走向完全合规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肖飒建议投资者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币圈的风险所在,如司法保护的缺失、银行账户的冻结与注销以及被监管部门、侦查机关调查询问的可能性。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参与加密资产市场时,需要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市场中追涨杀跌都是非常危险的行为,参与者不宜轻易追高,做空也要特别谨慎。其次,避免使用高倍杠杆。另外,在参与加密资产市场之前,一定要对区块链技术、分布式商业逻辑、数字金融体系进行全面、透彻的学习理解,从本质上控制投资的风险。”于佳宁说。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张利娟

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