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点赞的优秀共产党员》
新华出版社 2017年7月出版
|推荐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合格的标尺立起来,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把党员的先锋形象树起来,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本书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点赞的11位先进典型,集中反映了这些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他们承载着理想信念的精神伟力、蕴藏着大气磅礴的意志品质,具有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
书摘
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是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需要正确回答的问题。廖俊波,一位长期扎根基层一线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用自己短暂而精彩的人生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答卷。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对他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以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人世间,真情最动人,奉献最感人。翻阅廖俊波同志48载的人生履历,从走上工作岗位到主政一方发展,他几十年如一日,牢记入党誓言,夙夜在公、勤政为民,为政一处、造福一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镌刻在八闽大地的山水之间。“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在廖俊波同志用生命铸就的忠诚之中,人们看到的是一颗忧党忧民的拳拳之心,是一颗为党为民的赤子之心。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体现在权力观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县委书记虽然级别不高,但权力大、责任重,是干事创业的重要平台,也是考验干部党性操守的关键岗位。担任县委书记等职务期间,廖俊波搞开发、征土地、忙招商、建工程,经手的很多是涉及土地、资金的“敏感”甚至“高危”项目。但他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守廉洁底线,绝不为自己和家人朋友谋取一丝一毫的利益。廖俊波主政下的地方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改善了,但自己住的还是家人凑钱买的一套二手房。廖俊波以身作则、廉洁奉公,为党员干部如何秉公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立起了标杆。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注入到事业观里。在赴任全省条件最艰苦的政和县时,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组织派我来,不是让我来过渡的,是让我来干事的。”走马上任“三把火”,他把“务虚会”开成“动员会”,提振士气、亮出底牌,带领县里所有干部上一线;他顾大局谋长远,把建县委办公楼的钱拿出来搞项目,招商引资办开发区;他“能去现场就不在会场”,夜以继日地干,恨不得吃住在工地,短短4年就让政和从“省末位”跨入增长速度“省十佳”,3万多贫困人口摘掉了穷帽子。“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廖俊波用行动证明了实干兴业的朴素道理,诠释了一位共产党人为党为民创业造福的政治追求。
不忘初心,廖俊波把对党忠诚浸润到人生观中。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人生选择。为了尽快改变当地落后局面,廖俊波一心扑在事业上,连着4个春节假期,全都用来工作,而当时他的父母就住在18公里外的另一个乡。因为太忙,他和妻子女儿也是聚少离多。面对“3天跑4个省”的劳顿,有人问他累不累,廖俊波回答:“人有信念,就不会觉得累。”正是以党和人民事业为最高追求的信念,让他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固支点,登上挥洒激情、成就梦想的广阔平台。以忠诚筑底放飞梦想,党员干部的人生脚步才能行稳致远,人生境界才能不断超越。
青山埋忠骨,魂牵万人心。正如廖俊波同志生前所用的微信名“樵夫”,他几十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辛劳,为人民送上暖心的“柴薪”,换来熠熠生辉的“口碑”。让我们永远铭记廖俊波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与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努力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感悟|
从榜样中汲取前进的力量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征程中,涌现了一大批政治坚定、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和榜样人物。这些榜样人物是百年党史的“活教材”,生动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拼搏史,他们激励着我们、感染着我们。学习了《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点赞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本书中汇集的11位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我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力量。
大学生村官张广秀给我的印象最深。1986年出生的张广秀,从岗位上倒下时不过30岁。“她总是想多干点工作。每次都主动要点活儿干,每次派给她任务,她总是特别高兴。”400天的时间内,一名20多岁的姑娘,劳心劳力走访村民,日复一日整理材料,孜孜不倦宣传政策⋯⋯她说自己这个“村官”当对了——“这是我最纯粹的梦想”。然而好景不长,“这股疼是我这么多年来未曾体验过的⋯⋯辗转反侧间,那可能连着脑袋的脉络噬心般疼”,噩耗传来,她被查出患上急性白血病,不知在哪一个“噬心般疼”的夜里,年轻的她许下诺言——“病好了,还要回去当村官”。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以来,数十万大学生走进农村,把奉献融进青春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他35年如一日行走太行,用科技力量打开百姓脱贫致富之门;他埋头耕耘、无私奉献,直至生命最后一息。1981年,23岁的李保国大学毕业留校,此后,他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多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他说自己一直在流浪,在太行山上流浪,他的初心,却是为了让更多人不必再流浪,“哪儿穷往哪儿跑”,挥别这个山头,他赶往下一个山头,他的一生,总是“在路上”。800余次培训班,指导果农、技术人员共9万多人次,他一生在路上,终是星光不负赶路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仰望星空的人,最终成为天上一颗明亮的星。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知之不难,行之不易,然总有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永不停歇。今时今日,我们仰望他们,惟有沿着他们的足迹,以吾辈之青春,守卫盛世之中华。
作者:黄琬婷
·大连外国语大学2018级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2001年1月生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