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马频晓,北京汝州商会秘书长,汝州市汝南街道人。北京清创光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理事,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理事,国家注册高级照明设计师。曾荣获“2006沈阳世博园先进建设者”“2008好运北京奥运测试赛建设贡献奖”“2019中国照明建设特殊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有的人相信造化弄人,甘愿苦守清贫;有的人相信人定胜天,要逆天改命。而马频晓就属于后者,面对困难,他总是迎难而上,每当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他总能想别人之不敢想,开辟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让公司重新步入正轨,继续阔步向前“开疆拓土”。
尝尽人间百味 不负创业壮志
上世纪90年代,大学生是各行各业的“香饽饽”,“科班”出身的马频晓,作为一名北京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顺利进入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成为一名喷泉水景设计师。进入人人“羡慕嫉妒恨”的体制内工作,成为一名拿着“铁饭碗”的公职人员,是那个时代多少人的梦想。但那些不甘于平凡的人,总是怀有一颗躁动的心,他们总是不安于现状,寻求新的突破口。在工作近10年后,马频晓主动放弃了优越的工作,踏上了创业之路。
2006年,作为发起人之一,马频晓创立北京东方煜光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做喷泉水景设计。“万事开头难”。刚创业时,三个股东每个月每人拿2000元工资,没有其他收入。好在利用以前的一些客户资源,帮客户做设计,公司逐渐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两年之后,喷泉水景设计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没有更多新的项目去做。作为投资人,为了规避风险,有股东提出要撤资退出公司。这对马频晓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昔日共同创业的兄弟,从此分道扬镳。作为发起人,自从辞职那天起,马频晓已经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迎着困难往上冲。凭借多年的从业经历和对业界动态的灵敏嗅觉,马频晓分析后发现,喷泉水景设计市场容量小,客户数量也少,提供服务的公司却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与此相反的是,照明市场远远大于喷泉市场。
作为公司的董事长、决策者,马频晓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着公司的未来走向——如果转型做灯光,同时不放弃喷泉业务,企业发展可能会是另外一番场景。后来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时至今日,全国专业做喷泉业务的公司已寥寥无几。正是马频晓力排众议,当机立断地进行企业转型,挽狂澜于既倒,才有了今天公司的业务遍布全国各地。
以品质树口碑 为客户创价值
公司成立之初,就确立了一直沿用至今的经营理念——为客户创造价值。每当在去见客户之前,马频晓总会反问自己:客户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为什么愿意花钱请公司来做?公司比别的公司有哪些优势?马频晓很清醒地认识到,拼价格自己公司没有优势,因为是创业型公司,还没有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地步。唯一的优势就是用心去思考,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让客户花最少的钱,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起初公司接触的很多客户,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只是用很直白的话说:“项目施工效果要震撼,让人流连忘返,来了以后还想来。”但是作为专业提供解决方案的公司负责人,马频晓不能用很空泛的话去应付客户。他首要做的就是分析,做照明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是满足安全需求,比如人们夜晚进入项目内部不能漆黑一片,这是最基本的需求;二是深挖业态,即根据目标方案存在的客观需求进行设计,如餐饮业、电影院以及休闲娱乐场所,这些业态需要的引流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根据每个场所的业态不同来设计不同的灯光,才能满足客户的真正需求。
正是秉持这种理念,在创业的第一年,公司就做了一个全国影响力比较大的项目——广西柳州百里柳江夜景照明规划和实施。柳州市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前几年通过改制,整个城市经济发展思路也跟着转型,发展重点是旅游业和科技制造业。这时做照明规划就是提升旅游环境,创造更好的人居环境。
百里柳江夜景照明规划有一个最重要的亮点,做了当时亚洲最长的人工瀑布。瀑布长220米,高13.5米,利用江水的自然落差,用提灌站,把水抽到公园里,然后再自然落下来。如今,人工瀑布成了百里柳江上最靓丽的一个景点。
有了“百里柳江”成功案例的加持,随后,公司又在河北承德、广西南宁和河南都有了一些非常成功的项目案例。2008年,公司参与北京奥运会艺术体操馆——北京工业大学体育馆项目,负责整个室外景观照明的设计和施工;2010年,公司参与上海世博会荷兰馆的深化设计和实施,虽然项目不大,但都比较精致,做成后反应良好。
掌握核心技术 增强研发实力
在做“百里柳江”项目之前,公司曾经有一个桂林“两江四湖”改造的工程,如果灯光景色一成不变,游客每次来都是一样的,久而久之就会产生视觉疲劳,完全失去新鲜感。此时去做项目必须思变,马频晓尝试通过电脑程序对灯光和喷泉进行控制,一共设计了10余种灯光模式,最终实现一天一景。而且春夏秋冬照射色温也不尽相同,冬天的时候偏向于暖色系,营造一个相对来说暖一点的人居环境;夏天绿植比较多,选用高显色指数的灯具,让自然的景观能体现出来。此项目使用的核心技术,在后来的项目中都有过成功的实施案例。
还有一种应用创新就是智能化、自动化。当马频晓在公司提出这项要求时,间接倒逼着厂家去研发设计出一些可以互动的设备,都是由AI控制的,它可以通过摄像头、雷达以及红外感应等采集人体活动信息,进而实时反映到整个项目的灯光变幻上,和观赏者产生互动效果。
河北承德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晚上可看的夜景很少,这让决策者们意识到了照明的重要性。马频晓率领他的团队,创新地使用了智能灯光照明技术,让树的颜色变化不是简简单单的变化,而是随着音乐韵律的变化而变化。一次次的尝试,让马频晓运用现代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在灯光和水景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结合点,最终都变成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公司发展壮大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提升经营理念 科技助力人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公司经营理念的转变,马频晓公司名字也改为北京清创光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虽然几字之差,但是它从技术层面体现了公司更加注重设计和研发,运用现代技术和光的有机结合,实现光与环境的整体层次的提升。
这种理念的第一次运用,就是完成了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桃坪羌寨和甘堡藏寨的项目。这两个项目在汶川地震的时候,造成了一些损坏。它们属于文化遗产类项目,而且这些建筑有自己的特色,使用石片层层叠加起来,相互之间挤压,越来越牢固,碉堡高达30多米,屹立2000余年而未倒塌。马频晓和团队做这个项目的时候尊重建筑本色,表现它的建筑结构纹理,让它看起来有种古香古色的历史厚重感。
另一个项目是景德镇市陶溪川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它已经成为全国示范性的“文创园”成功案例。作为一家照明方案提供商,北京清创光环境设计院有限公司提供的是照明的部分解决方案。景德镇存在一个群体——“景飘”,灯光照明不仅服务游客,还要考虑到这个特殊的群体,更要突出老建筑的红砖青瓦的特色。此时,公司因地制宜,使用一类高显色性的灯光,要让红砖的颜色,呈现出白天阳光下那种旧旧的古朴而庄严的感觉。与此同时,也要坚决杜绝“炫光”,根据这一需求,公司独创性的设计出了倾斜式蜂窝格栅以及机构旋转调整发光角度的灯具,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创新,但是它解决了面临的大问题,公司还为此项技术申请了专利。
放眼于历史长河,15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这15年对于马频晓和他的团队来说,在他们漫长的人生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和他谈及公司未来时,马频晓无比兴奋且充满期待地反问道:“如果将5G和AI技术运用在照明解决方案中会是个什么样的场景?这也算是给我留的一份‘课外作业’吧!”
情系桑梓 心系家乡发展
谈起家乡汝州,马频晓说,自2013年起,一直向家乡捐资助学,2020年带头组织商会向汝州红十字会捐助抗疫资金7万多元。通过水滴筹等平台资助汝州籍困难家庭看病难问题。支援家乡建设、为汝州招商引资,先后协助引入北京城建、北京建工、北京市政、中国五冶等企业集团。未来,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助力家乡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创作单位:汝记融媒体)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