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杨秀萍: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前景广阔

发布时间:2017-08-09 15:38:1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文/张春侠 黄泽东

在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有一个身影活跃在各大论坛中间,她流利的英语和旺盛的精力令很多人折服,她就是中国—东盟中心秘书长杨秀萍。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十年来,双方在教育方面的合作如何?今后将拓展哪些领域?中国—东盟中心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杨秀萍秘书长进行了专访。

杨秀萍秘书长参加中国—东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校长论坛。(摄影:张春侠)

中国报道:秘书长您好!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不断深化,请介绍一下双方教育合作有哪些具体成果?

杨秀萍:教育关系国计民生,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动力。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和参与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入民心,领域越来越广泛,成果越来越多,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一大亮点。

截至2016年,双方互派留学生人数已超过20万人,提前实现领导人设定的“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中国成立了30个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在东盟国家建立了31所孔子学院和35个孔子课堂。中国高校已开齐所有东盟国家语种。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等合作办学项目成效显著。中国很多省市也同东盟国家积极开展教育交流合作,吸引了大批东盟国家留学生。双方在教育领域建立的紧密合作关系,为服务自身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双方民心相通、巩固双方关系的社会基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在老挝举办的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以教育和旅游合作为优先方向,将人文交流合作打造成为中国—东盟关系的第三个支柱。同时还提出打造“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在这次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表示,未来3年中国将向东盟十国提供不少于2万个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这些都为双方深化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新的难得机遇。

中国报道:十年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取得了丰硕成果,您对此如何评价?

杨秀萍:经过十年发展,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影响力日益提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得到广泛认可和赞誉。据统计,教育交流周已累计吸引参会者超过1.2万人,学校及教育机构近2800所,签署1000多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借助教育交流周这一平台,一系列合作机制得以建立,为提升双方教育合作的多元化和机制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和东盟国家都处在国家建设的重要阶段,中国—东盟关系正从快速发展的成长期迈入提质升级的成熟期,都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本届教育交流周以“十年教育同携手,一带一路谱新篇”为主题,推动双方教育交流合作继续走实、走稳,同时还正式启用教育交流周永久会址。我们期待教育交流周不断发展壮大,为中国—东盟关系持久深入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报道:中国-东盟中心在推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合作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杨秀萍:中心将促进教育交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各国政府、教育机构和学生加强交往与合作牵线搭桥。中心推动建立了包括中国—东南亚教育科研网络、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工科大学联盟、艺术高校联盟以及语言文化中心、汉语言文化教育基地等多个合作平台。促进职业教育机构签署了450多份合作谅解备忘录,400多名东盟学生通过中方各类奖学金项目来华留学。中心的合作伙伴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向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缅甸捐赠了职教设备和培训课程。中心还着力支持和推动青少年交流,举办夏令营、青年论坛、青少年足球赛等活动,为中国—东盟友好事业培养更多接班人。

中心深度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作为协办单位,中心与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秘书处和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密切合作,通过举办三方会议精心设计教育交流周活动。今年教育交流周期间,中心联合主办或支持举办7场活动,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中国—东盟职教合作联盟、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联盟、中国—东盟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支持筹建中国—东盟经济类大学联盟,受到各方的广泛赞誉。

中国报道:今后,我们将如何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进一步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交流与合作?

杨秀萍:“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一倡议由中国提出,但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方向、重点地区。今年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联合公报,强调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同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对接,这为中国—东盟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双方应不断优化各领域合作的顶层规划和设计,突出重点合作领域,抓好关键项目建设,努力将双方合作的需求和意愿落到实处,让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今年是东盟成立50周年和中国—东盟旅游合作年,明年将迎来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双方关系发展正面临提质升级的重要机遇。我们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国—东盟各领域务实合作一定会不断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双方各自发展、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