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带着全科医生抢救一位在走廊突然大咯血的肺癌病人,鬼门关里拉了回来,抱歉让您久等了。”5月31日7时49分。笔者在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肿瘤科看到主任林武华时,平头干净利落,额头满是汗珠,一身白大褂熨烫整洁,戴着眼镜,笑容和善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随后他匆匆吃了几口饭后,就带领团队一起查房,挨个了解病人的病情变化,询问病人的治疗情况。在查完房后,一场讲座又即将开始,在讲座之后,可能又有手术、会诊等,在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下,一分一秒都尤为珍贵。他从医31年,一句话概括自己:“温暖,是我开给患者最好的‘处方’。”2022年5月,他荣获乐山市“嘉州创新领军人才”,也是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第一人。
当做人民的好军医
武警四川总队医院位于乐山市市中区柏杨东路548号,隶属于总队保障部。医院创建于1951年,是集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现代化三甲综合性医院,肿瘤科位于住院部四楼。
林主任介绍说,他1968年10月出生于四川仁寿,1991年毕业于川北医学院临床医学系,2000年第三军医大学普通外科在职研究生毕业,先后任外一科主治医师、外一科副主任医师、科室副主任。2010年组建肿瘤科,任科室主任。
“肿瘤科每年门诊量及住院量居全院第一。”林主任介绍到,肿瘤科成立12年来,一直为军队及地方人员提供医疗保障,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数量多,病种复杂,特别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头颈部肿瘤等实体肿瘤的诊治、研究、护理等方面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优势和特色。正如医院的建设目标——“永葆初心、姓军向战、服务官兵、造福军属”一样,在患者口中,林主任是一名人民的好军医。
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一位病人。虽然工作在肿瘤科这样一个死亡发生率极高的科室,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林主任并没有因为见惯生死而表现麻木,反而他常以长者的胸怀关爱和帮助患者。“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用在肿瘤科医生身上尤其合适。2020年,肿瘤科收治了一名喉癌晚期的中年男性患者,该患者急需手术。第一次见到该患者时,林主任便看出了这家人生活的窘迫。向来对患者一视同仁的林主任和主管医生一边讨论治疗方案,一边了解到,这个家庭中只有夫妻二人相依为命,妻子本人也是癌症患者,平时靠药物治疗控制病情,为了给老公筹钱看病,她选择工地打工赚钱。平时该患者身边没人照料时,林主任便和科室里的医护人员轮流照顾他,并组织全科人员捐款,安慰患者要放宽心,病才能好得快。该患者在住院期间,有一天林主任多次拨打该患者老婆的电话都不能联系到她,正在纳闷时,患者的老婆主动找到林主任说明了情况,因为在工地干活不慎将手机摔坏了,为了省钱一直没换手机。“我得帮帮这个家庭,不能因为这个耽误治疗沟通。”林主任说。于是林主任抽空买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送给她。双手捧着崭新手机的患者妻子含着泪珠、声音颤抖。对于从医多年的林主任来说,能够帮助患者及家属就是最满足的一件事。
作为主任医师、科室主任,林主任虽然每天都事务繁多,依然尽量保证每周二上午出门诊。通常半天的专家门诊限号为20个,而在林主任门诊期间是几乎不限号,“林主任觉得患者们都不容易,许多患者从很远的地方来,挂不上号的话相当于白跑了一趟,所以,林主任也是尽量克服自身困难,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同科室的黄前堂医生说,笔者在林主任办公室采访时,正好碰到一名前来科室咨询的老太太,老太太是病友介绍而来,并不是这里的患者,虽然当日的专家号已经挂满,但林主任却毫不犹豫地给老太太加号进行门诊。
林主任还说:“在我们科里,除了门诊经常加号外,科室许多医生都会把自己的私人电话号码告诉患者,不论什么时候,患者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医生,一些小问题患者无需到医院来便可通过电话咨询医生得以解决,医生与患者通过一个个手机号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从死神手里抢生命
在肿瘤科的走廊里,挂满了患者赠送的锦旗,一位来自成都的郭蓉患者在锦旗上深情地写道“救死扶伤除病疼,大医精诚济世情。赠:武警四川总队医院肿瘤科全体医护人员”。在肿瘤科,一个个医学奇迹在这里发生,许多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手中平复如故。
林主任介绍,肿瘤科是四川省医学重点专科,是四川省放射肿瘤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西部乳腺联盟单位,国家重点计划(放射治疗新型服务模式)参研和应用单位,2022年肿瘤免疫诊疗适宜技术推广基础培训基地,专业技术在武警部队及川西南地区处于先进水平,部分业务达到了省级和国家级先进水平,成功挽救多例重症肿瘤病人。目前,拥有一支专业技术雄厚的医疗团队,其中医生14名,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护士24名,物理师2名,放疗技术人员4名,心理咨询师2名,其中在读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5名,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科室拥有直线加速器、模拟定位机、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图像引导系统、肿瘤热疗仪、微波治疗仪等,能够满足癌症诊治需求。
过硬的专业技术,让患者及家属既安心又放心。2021年一天下午,平板车推来一名77岁的高龄患者张太太。张太太来自峨眉山市,因为分期太晚,当地一些医院在会诊后认为患者没有治疗的机会,相当于宣判了“死刑”。林主任还想努力一把,当晚将其收入病房,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赛跑”,当晚张太太便出现了呼吸困难、心跳骤停等症状,在科室医生的紧急抢救下才恢复过来,随后通过进一步治疗,张太太生理机能逐渐得到改善,随后通过放疗、靶向及免疫等一系列治疗,张太太的情况越来越好。“军队医院就是不一样,穿军装的医生就是有责任、有担当!”张太太动情的说道,当林主任握住她的手,安慰她一定要有信心战胜病患,并保证会想尽一切办法救治她时,她眼睛瞬间被泪水模糊了,在绝望时给了她生的希望。出院时肿瘤几乎消失,至今张太太依然健在。
“我想早点出院回部队执勤训练。”在医院的病床上,26岁的战士王某在本子上不停地写日记。因为身患右股骨下段肉瘤,已行右下肢高位截肢术。守在病床边的妈妈一直愁眉不展。
王某是某支队上等兵,从河北邯郸市入伍,一直都是听话懂事的小男孩。2016年4月,小王因右侧大腿疼痛,被医院确诊为右股骨下段肉瘤,需立即入院接受手术等治疗。“医生说这条腿有可能保不住,不能正常参加训练了!”小王的妈妈得知这个消息当场懵了。
“口服止痛药都没什么效果,只能靠打针维持,他每晚都哭着说要把这条腿割掉,因为实在是太痛了。”小王的妈妈说。最终,小王接受了截肢手术,以及放疗和化疗。“作为一名医生,最大意义的事是尽全力给患者‘生’的机会,把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林主任说。
立志突破肿瘤治疗
林主任的从医之路得从他读书期间说起。高二时,林主任一位亲人因为癌症过世,这给年少的林主任造成不小的打击,当时的林主任便立志要成为一名治疗肿瘤的医生,减轻肿瘤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让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
林主任现在依然保留着当时UICC(国际抗癌联盟)的第一版肿瘤治疗指南,这本高二时买的书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主任打开了肿瘤世界的大门,也让他在未来肿瘤研究之路上越走越远。
17岁的林主任在高考志愿书上填上了学医的志愿,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先后获得川北医学院大学本科和第三军医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91年,按照林主任自己的说法,是他铭记在心的人生金色拐点,风华正茂的林主任成为了武警四川总队医院的一员。
从那以后,林主任一方面坚守在临床一线,观察、分析、研究癌症患者临床问题,一方面向老专家、老前辈学习。与此同时,林主任先后参加了国家肿瘤学肿瘤实验室分子肿瘤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培训、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GCP培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气管镜检查、华夏心理咨询培训等。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林主任微笑地说:“从当医生起,晋代名医杨泉在《论医》中的这段话,我须臾不敢忘记。这些年我获得过许多荣誉,但最看重的,还是患者送给我的称呼——‘肿瘤专家’”。
2022年,林主任被评为乐山市 “嘉州创新领军人才”,担任武警部队高级职称评审专家。作为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发展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多次主持包括肺癌、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肿瘤营养方面院级MDT学术论坛。科室曾荣立集体三等功,先后多次被评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为兵服务先进单位、优秀党支部。先后获得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三等奖,乐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奖。科室先后完成在研军地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先后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文章3篇。
“让肿瘤治疗有一个新的突破,这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在林主任的办公室墙壁上,摆着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普救众生 离苦得乐”,谈及自己工作的理想时,林主任说,目前,他在高原部队探索建立“健康宣教→早癌风险评估→早癌筛查→早诊早治”的临床模式,并将在武警四川总队推广,准确掌握官兵及家属的健康状况,进行针对性的健康干预,从而降低癌症的发病率、提高早癌的发现率,更好地为部队官兵及家属服务,有效解决官兵后顾之忧。
有人说从事肿瘤学科没有成就感,但林主任笑着说道:“我们有成就感。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结果就表明肿瘤临床治愈率达到了55%。现在肯定更高。肿瘤已经成为慢性病。我们希望会有更多奇迹。医学界有句名言,医生对患者“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我相信我们治愈肿瘤病人的时候、帮助病人的时候会越来越多,但是,温暖永远是最好的“处方”。
(供稿:武警四川总队医院龚伟强、李华时)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