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诞生在西汉的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也是国际传播最为广泛的中国艺术。中国皮影戏这一充分利用光影效果表演形成的运动画面(Moving Picture)独具魅力,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欧洲后,深受欧洲国家达官贵人的喜爱。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从皮影戏中获得灵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摄影放映机。1895年12月28日,《工厂大门》的公开放映,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无论电影一词的英文Motion Picture,还是源于希腊语Kinema的Cinema,都和运动画面有关,美国电影协会的英文(Motion Pictu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中“电影”一词仍然用Motion Picture。1922年,万氏四兄弟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的诞生,而当年万氏兄弟创作动画时不断观看皮影戏,同样获得了不少启发。由此可见中国皮影戏对世界电影的贡献。
在中国动画电影诞生的100年里,以万氏兄弟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人在20世纪40年代,以及以特伟为代表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人在20世纪60-80年代曾经创造过中国动画电影的辉煌,有了中国动画特有的表达,中国动画电影也曾经成为了日韩等国的同行学习的榜样。但在中国加入WTO,中国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中,中国动画电影人曾经一度失声,成为国外同行的代工者。1998年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2008年美国梦工厂动画片《功夫熊猫》的上映不断刺激着中国动画电影人的神经。2015年《大圣归来》的成功发行,让中国动画电影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随后《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不断刷新中国动画票房纪录,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厚积薄发。中国加入WTO之后,和真人电影相比较,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相对滞后。但2008年文化部发布了《文化部关于扶持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动画产业的扶持,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专业动画公司,在北京、杭州、上海、苏州、深圳、厦门、青岛、成都等地形成了众多动画基地,高质量的动画作品不断涌现,中国动画电影的复兴未来可期。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当前国际语境环境下,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尤为重要,而电影是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最为快捷的方式。但中国电影,无论真人电影,还是动画电影,目前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中国动画电影如何走向国际,值得中国动画电影人的思考。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观察,本人提出以下思路,供大家参考。
1. 聚焦当下和未来的作品更容易走向世界。中国动画电影大部分集中在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中,这些作品因为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国际上很难得到广泛传播。我们可否借鉴国外动画成功的作品,聚焦当下和未来的故事,创作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意义的作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对中国动画电影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2. 中外合拍是中国动画走出去的有效途径。借助中国庞大的市场吸引力和深厚的文化根基,寻找合适的国外合作伙伴,整合各自优势,通过具有国际叙事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国际水准的作品,利用国外合拍团队的品牌和口碑,可以让作品走向世界。在这一方面,中影动画等动画企业已经有了多部合拍作品的经验。事实上,国外动画公司看到中国市场的潜力,也在积极寻找中国的合作伙伴,希望通过中外合拍,分享中国电影市场的红利。这种双向的需求,很容易促成合拍。作为中国动画电影人,需要甄选适合的合拍方,深入了解他们以往的作品、公司优势,充分理解双方国家的对外合拍政策,相关法律和税收政策、行业要求、文化习惯,找到适合合拍的项目,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出中外双赢的作品。
3. 全面提升中国动画电影的对外译制品质。虽然国家广电总局于2022年7月28日颁布了“广播电视及网络视听节目对外译制规范”,但中国目前还没有电影对外译制的国家规范,对外译制缺乏必要的监管,业界不重视译制,很多译员不懂电影,很多后期人员不懂外语。译制过程中,后期人员和译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整个译制环节缺乏既懂电影,又懂外语,具备跨文化背景和国际视野的译制监制,所以中国电影的对外译制水平参差不齐。以上问题的叠加,拉低了中国电影的对外译制品质,影响了国外电影节评委、买家和观众对中国影片的认知和评价。因此,在国家层面,建议尽早出台有关电影的对外译制规范,指导中国动画电影的对外译制。在译制规范的制订方面,建议能够有译制监制这样把控译制全过程的一线工作者参与,而不仅仅是高校从事视听翻译教学的老师和翻译公司的译员,使规范更符合行业实际操作需要。对外译制应该包括片名、片头、片尾字幕和对白字幕,以及参加国际电影节和电影市场所需物料的全面译制,而不仅仅是对白字幕的译制。这样的译制不仅要体现专业性,而且要有本地化的思维。业界要认识高水平译制对中国动画电影走出去的意义,重视对外译制,在译制过程中应设置译制监制这一角色,全程把控译制品质。
4. 加强对外译制、国际宣发人才的培养。目前中国专业的影视译制人才有大量的空缺,既懂电影、又懂外语,了解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的国际宣发人才奇缺,不能满足中国电影对外译制、推广和发行的需要。全国高校的外语学院开设影视翻译专业的很多,但真正懂电影制作、宣传和发行的老师不多,很多老师的教学和学术成果属于闭门造车,对译制教学浅尝辄止,甚至出现错误的解读,高校影视或者传媒方向的学科,很少涉及影视国际宣发。这样的高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电影译制、国际宣发具有跨学科的特点、实践性很强,对于这样的人才培养,应该走校企结合的模式,特别是聘请既懂电影、又懂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背景的译制监制和国际宣发总监这样的角色,走进高校,分享一线译制和推广、发行经验,弥补单纯高校教学的不足。从国家层面,行业协会定期举办类似的培训,对影视后期制作人员及宣发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以提升以上人员的专业水准。
5. 国际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是中国动画电影走向国际的重要平台。在项目开发阶段,就应该同时考虑国内外两个市场,对国际电影节和国际市场做深入的了解,提前为影片的国际参赛和国际发行做规划,有针对性地申报电影节和电影市场,为影片国际推广和发行做准备。在电影节的规划方面,应做全球布局,多点开花,而不是仅仅盯着14个国际A类电影节,或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个地区的电影节,力争更大范围的推广和传播;而美国电影市场、戛纳电影市场、欧洲电影市场、香港电影市场等电影市场是很好的交易平台,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市场平台,准备合适的物料做推介。
6. 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对动画电影走出去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在国际电影节、电影市场参赛、参展、推介的作品,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在海外发行和播出的作品给予一定的奖励。
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电影市场、世界上银幕数最多的国家。中国电影产业和电影市场为中国动画电影的生产、发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要中国动画电影人意识到中国动画电影的短板、意识到中国动画走出去的意义,利用好我们的举国体制优势,我相信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中国动画电影会走向世界,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化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作者:何钦 北京真之影传媒总经理、电影制片人)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