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切实做好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筑牢生态环保屏障,黑龙江铁力市工农乡按照有关部署,以“不烧一把火、不冒一处烟”为目标,紧扣“禁、严、用”三个字,从压实责任、督查巡查、综合利用三个方面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奋力打好打赢秸秆禁烧攻坚战。
立足一个“禁”字,压实“不能烧”的责任。铁力市工农乡始终将秸秆禁烧作为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坚持从组织领导、工作机制入手,确保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首要是落实禁烧责任,自秋收以来,工农乡党委、政府先后召开6次秸秆禁烧会议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成立了以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3个临时指挥部及2个督查组。制定《工农乡秸秆禁烧工作管控和应急处置方案》,建立“一清单两台账”,即《管控责任清单》和《重点地块台账》《重点人员台账》,按照乡、村、组网格管理模式,将禁烧任务量化、细化,层层分解到人头、到地块,确保责任落实全覆盖。同时,健全禁烧制度,建立了秸秆禁烧奖惩机制,将秸秆禁烧工作纳入各村年度考核目标,与各村签订了秸秆禁烧责任状,考核情况与年底评优、工资评定直接挂钩。建立会商调度机制,对秸秆禁烧工作实行日报告、日调度制度,各村每天上午10点前报告当天秸秆禁烧情况、收储打包进度,领导小组根据各村情况调配人员和机械力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组织干部通过对村屯位置及以往“惯烧户”的排查梳理,明确了重点村及重点户进行集中攻坚。重点村由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分别到各村召开会议,对村两委班子成员进行集中约谈,针对各村及班子成员情况,按街道重新划分包片任务,划分包保人员。重点户由乡派出所按村进行集体约谈、上门约谈,并逐户签订了秸秆禁烧承诺书,确保将压力传导到各村各户。
突出一个“严”字,形成“不敢烧”的震慑。铁力市工农乡坚持重心下移、重点监控、重兵把守、重点督查,严肃巡查问责,确保形成高压态势。推行“1+2+3+N”包保巡查机制,每个村屯由1名副科级干部,2名机关干部,3名村干部包保巡查;创新发挥村屯亲情、友情等情感要素作用,按重点人员的社会关系,安排N个村民兼职秸秆禁烧网格员,通过情感疏导让重点人转变观念。同时,根据全乡重点村屯分布情况,成立新华村、二屯村、新民村3个临时指挥部,分别由班子成员驻村指挥,每个临时指挥部配备一台巡逻车及5名扑火队员,采取“人休车不休”的模式进行不间断巡逻。积极探索“人防”+“技防”禁烧新模式,利用无人机“空中巡查”,补齐人工巡查“短板”;充分发挥“雪亮工程”视频监控作用,利用“高点监控”摄像头实时监测田间地头有无着火点。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筑“空中+地面”立体巡查网络,确保一旦发现火点,可快速有效处置。此外,坚持跨前一步,将周边区域列为监控范围,一旦发现疑似火点,立即通知管辖区域核查处理。同时,坚持将秸秆禁烧与法治教育、乡村治理等工作紧密结合。加大依法打击宣传力度,开展秸秆焚烧法律法规教育11次,发放秸秆禁烧告知书1200余份。同时,对反面典型进行曝光,教育引导村民以案为鉴。此外,联合乡派出所进行拉网式巡逻检查,重点村实行24小时管控,确保形成“点燃一把火,马上派出所”的强大震慑力。目前,共出动巡逻人员68班(次)、累计巡逻210小时。还成立了2个日常督查组,分别由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带队,对各村禁烧情况及各包村干部、村干部、网格员等人员值守情况进行动态督查,对工作推进不力、擅自脱岗离岗、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不良影响的村屯和个人,进行责任倒查,追责问责。对禁烧秸秆违法行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责任人,一律从严从重处罚,确保做到“有烟必查、有火必禁、有灰必处”。
落实一个“用”字,找好“不想烧”的出口。秸秆禁烧工作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农时紧与处理难的矛盾。面对这个关键问题,工农乡坚持疏堵结合,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大力推广低茬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等方式,引导农民将秸秆禁烧由“不能烧”“不敢烧”向“不想烧”转变。强化宣传,在利用公众号、微信群等常规宣传基础上,创作拍摄《禁烧秸秆记心间》等短视频3个,累计浏览量达11717次。积极组织机关干部、志愿者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向群众科普秸秆焚烧的危害和秸秆还田、离田的益处及相关补贴政策,累计出动110人次,覆盖群众1250人。同时,以村委会为基地举办“夜校+夜谈”活动,通过座谈的方式,倾听村民代表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建议,共同研究解决对策,引导教育农民转变思想观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意识。工农乡坚持将秸秆还田、打包离田作为主攻方向,抢前抓早做好谋划工作。在秋收工作开始前,积极协调、带领打包企业,利用一周时间,深入各村进行实地调研对接,对适合的地块进行统计确认,并签订了责任状及离田协议。同时,对没有纳入统计的地块建立台账,进行重点管理。在秋收之初,又协调打包企业在各村提前开展打包离田示范作业,并组织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周边农户进行现场观摩,介绍和讲解了秸秆打包的流程和效率,对观摩人员提出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进一步达成了思想共识,为“以用促禁”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且按照各村地情及种植习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新华村、兰河村、二屯村、新民村等7个村屯,通过“搂、打、运”等方式,开展了秸秆打包离田作业,打包企业将离田后的秸秆统一运出,用于能源化、工业化利用。同时,结合兴隆村养殖户较多的实际情况,将周边秸秆统一打捆提供给养殖户作为饲料使用,实现了秸秆饲料转化。在五花村、树林村等3个村屯,通过粉碎还田、旋耕深翻等路径,开展了还田作业,将秸秆养分还给土地,为农田增加了“天然肥料”。截至目前,全乡已完成秸秆离田4.2万亩,秸秆还田2.98万亩。通过秸秆离田、还田作业,工农乡正在逐步推动秸秆由“生态包袱”向“绿色财富”转变,力争尽早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利双赢。(铁力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