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四川宣汉:用传统艺术点靓现代乡村

发布时间:2022-12-01 15:48:34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幺妹吔,哎!伙计吔 ,哎!走起哟 走——起——!嘿!嘿!嘿嘿嘿 嘿……”11月28日薄暮时分,寒冬来临,宣汉县渡口风情小镇中沙坝广场,早已人头攒动,晚归的村民和慕名前来旅游的客人,伴随着当地出名的全国非物质遗产薅草锣鼓雄浑的歌声和激越的舞步,围着熊熊燃烧的火堆,跳起了欢快的土家摆手舞。

弯桥村乡村彩绘

夜色阑珊,华灯初放,原本沉寂的乡村,因为传统艺术活动的蓬勃开展,绽放出了绚丽的光芒,美丽的乡村因为注入夺目的传统艺术的精髓而更加美丽。

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宣汉县,这里有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和土家摆手舞,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余门拳,更是情歌王子李依若的故乡,荣膺“中国巴文化之乡”“全国武术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东民歌之乡”等诸多殊荣……近年来,在乡村振兴中,宣汉县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乡村古朴魅力,点靓乡村百姓新生活。

民歌新唱 文明乡风劲吹

“哎,依呀依喂,溜呀溜子喂,3A马渡关呀,景美四海传,石林奇,石林怪,溜呀溜子喂,游客多,讲文明,依呀依喂……好风光,更要好民风,溜呀溜子喂……”行走在马渡关镇的田间地头,随处都可以听见以马渡民歌《溜溜调》新唱的乡村振兴新歌。

马渡关镇是情歌王子李依若的故乡,素有“川东民歌之乡”,辖区内拥有国家3A级景区——马渡石林景区。在乡村振兴中,该镇依托当地独有的马渡民歌资源和当地村民爱唱歌的优势,将党的政策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关内容有机融入到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之中,让大家在愉悦的民歌新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我们镇充分利用马渡民歌这个传统文化艺术,组织本土歌手结合当前实际,即兴创作歌词,适时引导群众,促进文明乡风健康发展!”该镇党委书记陈仕斌介绍道,“这些新歌带着露珠,很接地气,易于传唱,深受群众欢迎……目前我镇组织雷泽胜等民间歌手创作了新歌50余首,村民们都能随口吟唱……”

“莫事莫办酒,办酒要申报,咿呀咿登哟,溜呀溜登哟,回家就办酒,办酒就开溜,你说羞不羞,咿呀咿登哟,溜呀溜登哟……”像这种广泛流传在村民口中的翻新民歌,洗涤了村民思想,倡树了新风正气,一股文明和谐的乡风在宣汉大地徐徐吹来……

“唱着这种翻新的民歌,我还想办酒都不好意思了……”该镇石林社区3组居民叶章荣 说,以前很多居民都喜欢办酒,甚至还办“平白酒”(没有主题,想办就办),居民人情债台高筑,苦不堪言。现在,大家都遵守居规民约,除了红白喜事必办之外,觉得随便办酒是一种耻辱,风气变好了。

艺术彩绘 乡村颜值倍增

明月秋风半塘水,粉墙黛瓦一田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墙、农耕彩绘墙、忠孝节义艺术墙……走进宣汉县君塘镇弯桥村,墙壁上到处是一幅幅美丽图景,栩栩如生的彩绘墙增加了乡村颜值。

一墙一美景,一图一启示。漫步在弯桥村村落,沿着依山而建的座座民居,让你随着墙上的彩绘受到感染和启迪。看到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农耕图,牛羊成群放牧林间,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瓜果药茶挂满枝头,让你感受到了浓浓乡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墙上,24个鲜红的大字矗立村头,“忠孝节义”四个大字用大红圈挂在墙上醒目位置,让村民随时接受国家主流思想和传统思想文化的感染与洗涤。

在白马镇毕城村花田间向家院子周围,一座座民居墙壁上涂上了艺术彩绘,蓝天白云下,古朴的村庄变得更加美丽迷人。晚归的学童,徜徉其间,感受着艺术的熏陶。“长大以后,我要当艺术家,当画家,把我的家乡建设得更加漂亮……”该村3组一年级学生桂元帅瞅着墙壁上的彩绘图案,高兴地对爷爷说。

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在乡村墙壁嵌入艺术彩绘,不仅使乡村更美了,更让村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党的主流思想植根于民、植根于心”,白马镇党委书记谭鑫如是说。

文化传承 乡村活力倍增

“太震撼了!一个多小时的剧,让我穿越千年,目睹了古巴国巴王和湘君的一场凄美爱情故事……”近日,慕名前来巴山大峡谷旅游的重庆刘先生一家人,观看了大型沉浸式巴文化情景史诗《梦回巴国》后,惊叹道。

瑰丽、奇幻、炸裂……这是游客看完剧目后的最直观感受。每场演出,人气爆棚,掌声雷动。《梦回巴国》的成功打造,是宣汉县传承传统文化的有益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不仅是巴文化的传承如火如荼,薅草锣鼓、马渡民歌、土家余门拳、钱棍舞更是一浪高过一浪……

“太阳出来去哟下田(哦),去(哟)下田(哦),对面田坎的苏二姐,苏二姐,你呀我呀妹娃子……”走在蜿蜒于马渡石林峡谷山梁的荔枝古道上,高亢嘹亮的歌声悠悠传来,马渡关特有的民歌文化扑面而来。在马渡关,不管是拄拐杖的老年人,还是穿开裆裤的小孩,都会哼唱几句,人人都是歌手,人人都是听众。

“余门拳吸引了很多外地人,作为本地人,我每年寒暑假都要把孩子送来武馆,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掌握技能,孩子也非常喜欢。”在南坝镇赤溪社区的土家余门拳传习所,笔者见到了土家余门拳第十代传人丁耀庭,一身短打打扮的他兴奋地对笔者说。开馆以来,先后培养各地学生上万人。

近年来,宣汉县围绕打造“全国巴文化高地”目标,在全县范围内创新开展“穿巴人服、唱巴山歌、跳巴人舞”活动,广泛开展土家摆手舞、钱棍舞、薅草锣鼓、踩高跷、彩带龙等本土传统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40余万人会跳巴人舞,举办巴人舞、薅草锣鼓等各类大赛200余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1-10月全县预估接待游客1313 万人次 ,同比增长7.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6.1亿元,同比增长10.4%。

(文图/张平 桂锦程)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