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每一次呼吸,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患者而言,都显得弥足珍贵,于先生的父亲就是一位长期与慢阻肺抗争的患者。之前,于先生带着父亲辗转多地治疗效果并不好,然而,通过“精准吸入治疗”,憋闷逐渐消散,笑容重新绽放,生活质量实现了质的飞跃。
近日,家住城区的于先生(化姓)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进了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潍坊呼吸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部,紧紧握住该部主任张绍坤的手,深情地说了一句:“太谢谢您了,多亏了您的治疗……”
张绍坤在询问患者身体情况。
原来,于先生的父亲长期饱受慢阻肺病的折磨。在此之前,他已经在外院进行了多次治疗,输液、吃药,几乎受尽了病痛的折磨。然而,病情却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憋闷感日益加重,连制氧机都成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看着父亲日益消瘦的脸庞和日益沉重的呼吸,于先生心急如焚,四处打听,终于带着父亲找到了张绍坤。
在张绍坤的精心治疗下,于先生的父亲通过吸入性治疗和相关手段,病情有了明显改善。憋闷感减轻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一刻,于先生心中充满了感激,他深知,是医学的力量、是张绍坤的专业与敬业,给了父亲第二次生命。
张绍坤表示,以前,人们常说“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这意味着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缺乏有效的管控手段。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这些疾病如今已经有了非常好的治疗手段,其中,吸入治疗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呼吸系统是一个半开放的系统,通过吸入药物,可以直接将药物送达肺部,不仅减少了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还大大提高了疗效,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随着吸入制剂药械组合技术逐年革新,对于支气管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这两种在我国发病率极高的疾病,吸入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张绍坤在为患者检查身体。
据统计,我国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有4500多万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更是高达约1亿人。这些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睡眠,甚至可能导致他们失去劳动力。随着规范、精准吸入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患者得以提高生活质量,恢复正常活动,甚至重新获得劳动能力。张绍坤强调,这不仅仅是对患者个体的治疗,更是对中国千千万万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一种救赎。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的诊断率和普通老百姓的知晓率都非常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幸福呼吸”团队牵头承担王辰院士主导的“幸福呼吸”全国慢阻肺分级诊疗规范化推广项目,项目连续三年被列入潍坊市政府民生实事,超33万人受益,并有效带动了潍坊市171家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防治体系规范化建设和诊疗水平提升,不仅让千千万万的慢阻肺患者和基层医生了解、诊断、治疗这些疾病,为慢性疾病的防治创造了非常好的大环境。
记者了解到,与往年比,2024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原有的高血压、糖尿病两种慢性病患者健康服务基础上,新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慢阻肺病纳入第三种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慢性病服务的同时,为指导各地规范开展慢阻肺病患者健康服务,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套发布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健康服务规范(试行)》。其中,明确了服务对象为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慢阻肺病患者,服务内容包括建档、随访评估和分类干预、健康检查等,同时为方便各地开展服务,确保服务质量,明确了分类随访服务流程、服务要求、评价指标等。要求各地对确诊的慢阻肺病患者,每年提供1次健康检查,内容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体格检查。具备条件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提供1次肺功能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