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医疗技术的新突破,都将为万千患者带来希望。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马量教授、陈新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终末期全心衰竭患者实施浙江省内首例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此项突破标志着该院作为国内领先的心脏治疗中心,在终末期心衰治疗领域取得了又一重大进展,未来也将持续创新,不断优化终末期心衰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惠及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

约10%-30%的晚期心衰患者存在双心室衰竭,马量教授介绍到:双心室辅助装置对特定患者意义重大。尽管多数病例通过左心室辅助即可改善,但仍有部分患者需双心室同步支持。从心脏替代治疗的本质来看,双心室辅助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双泵协同工作能更完整地重建循环系统功能,为复杂病例提供更符合病理机制的解决方案。随着技术升级,双心辅助治疗将覆盖更广患者群,成为心衰治疗新方向。

患者病史
患者心脏病史10余年,标准GDMT治疗。近期上呼吸道感染,入院3天余前开始出现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行家庭氧疗、利尿治疗,效果不佳。既往2014年外院行MVR术。甲状腺瘤术后,既往糖尿病病史。
复查心超诊断意见
左心增大,左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左室收缩功能减低(校正LVEF:17%),MVR术后机械瓣功能可,未见明显瓣周漏,右室收缩功能减低(RVFAC:17% TAPSE:8mm),左室限制性充盈,主瓣退变伴多发钙化,主瓣、二尖瓣轻度返流,三尖瓣返流(轻中度),肺动脉收缩压增高(PASP:52mmHg)。
手术策略
患者心衰病程长,经标准GDMT治疗后未根本改善,此次因胸闷气急,夜间不能平卧入院,诊断为心功能不全伴肺动脉高压,心房颤动,糖尿病,且二尖瓣置换术后,群体抗体(PRA)-Ⅰ类显示强阳性,心脏移植排斥风险极大,而单纯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难以满足其体循环与肺循环双重支持需求。面对这一困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陈新教授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周诚教授团队立马组织MDT讨论,经过全面评估后,一致决定采取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的手术治疗方案。
双心室辅助植入术作为一种前沿医疗技术,目前在国内开展的例数非常少,手术通过左心室和右心房的主入路,将人工血管分别吻合到主动脉和肺动脉,从而实现对双心室的同步辅助,术中右心泵的植入尤为关键。右心房的缝合和泵的固定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7月12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心外、 手术室、 外科ICU、麻醉、体外循环、心血管超声、护理等团队组成的多学科协作组按标准流程进行术前准备工作。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陈新教授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带领的手术团队配合默契,有条不紊:试运行左、右心室辅助泵以确保正常工作,预装人工血管及其保护套,手术经标准正中胸骨切开入路,充分暴露心脏及大血管后,首先完整清除左心房内血栓;继而按序植入左泵于左心尖部,随后完成右泵在右心房流出道的精准定位与植入。接着进行流出道血管吻合准备:升主动脉端吻合口以5-0 Prolene线预置荷包缝合,肺动脉吻合口行端侧吻合预处理,最后启动双心室辅助装置,整个手术过程井然有序,一气呵成。术后超声显示左泵泵头正对二尖瓣,距离室间隔1.87cm,右泵泵头距离房间隔1.43cm,主瓣开,室间隔居中。随着患者安然返回外科ICU,也意味着一个生命新的开始!
凭借丰富的机械辅助和容量管理经验,外科ICU团队制定了详尽的管理方案。术后首日,患者意识清晰,配合良好,整体循环状况稳定,并于一周后转至普通病房,择期出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马量教授团队一直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信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坚持在心脏治疗领域深耕,此次通过成功实施省内首例双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攻克了终末期双心室衰竭患者的机械循环支持难题。此项突破不仅为合并右心衰竭及肺动脉高压的高危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治疗新范式,更为双心室辅助技术的临床推广奠定了关键基础。未来,浙大一院将以此突破为基石,逐步构建更为完善的终末期心衰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先进的医疗科技,为患者的健康福祉保驾护航,助力更多终末期心衰患者重启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植入的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为我国纯自主研发。其采用的超小型全磁悬浮技术,通过磁力轴承将人工心脏的叶轮悬浮起来,剪切力小,降低了血液损伤和血栓形成的风险。单个泵体仅重90克,为双心植入创造了条件。其低剖面设计(直径仅34mm)配合流体力学优化的外壳造型,使双心协同植入时的空间占有率显著降低,而且轻便的体外配件,极大地方便了患者术后生活。(王恒)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