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技艺薪火传 非遗古韵焕新生
博白,桂东南边陲的千年古县。宋代起,先民便就地取材,以芒草、竹丝、藤条编篮织筐,抵御潮湿,盛载生活。指尖翻飞间,经纬交错,芒竹编由此肇始,历经千年未绝。2006年,博白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2014年,博白芒竹编织技艺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2017年,跃升为“国家级出口竹木草制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019年再获“竹木草制品外贸出口转型升级基地”。一连串“国字号”荣誉,让古老的指尖技艺站上时代潮头。

“过去编篮子是为了糊口,现在编的是文化。”在博白县径口镇,67岁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庞阿婆一边示范“六角眼”针法,一边感慨。她把传统“万字回纹”改良为“福寿连绵”新纹样,作品远销法国,成为欧洲人家中的艺术摆件。为了让技艺后继有人,县里在28所中小学开设“芒编课堂”,编出“小小传承人”3000余名;广西工艺美术学校、广西艺术学院与博白共建工作站,研发新材料、新造型,让老手艺有了“科技芯”。

每逢“三八”妇女节、农民丰收节、春节,县文化广场都会举行芒竹编织技艺大赛,彩丝飞舞,鼓点铿锵。观众不仅能现场体验“一压一挑”的精妙,还能扫码定制专属纹样。动态传承、活态展示,让非遗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政策东风劲吹产业集群势如虹
博白县委、县政府把芒竹编定位为“县域经济第一特色产业”,高规格建设林产家具(竹木草)特色轻工产业园。园区一期占地2000亩,15家龙头率先投产,二期全面建成后预计产值达10亿元。

“入驻园区,不仅享受三年免租,出口退税还能‘即申即退’。”佳裕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裕华道出企业家的心声。博白县出台《加强财源建设扶持编织工艺品出口企业财政奖励相关规定》,年出口额超1000万元的企业可获30万—80万元奖励;成立“博白县竹木芒草工艺品商会”,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2024年累计发放专项贷款4.7亿元,解决企业“成长的烦恼”。
“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覆盖全县200多个行政村。企业把原料、订单、技术送到村口,农户把产品、技艺、笑容带回家中。2024年,参与编织的农户年均增收超3万元,不少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变身“万元户”。在永安镇,70岁的脱贫户陈大爷坐在家门口编藤椅,一天轻松挣80元,“守着家、顾着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田园风牵手国际范 40国共赏东方美
今天的博白芒竹编,早已不是“一把镰刀、几根芒草”的简单重复,而是拥有十大系列、5万多个品种的庞大矩阵:浪漫的法式野餐篮、极简的北欧灯罩、禅意的日式茶托。每一件产品都自带文化IP。2024年,全县编织企业近400家,固定从业人员2.1万人,临时、季节性用工达20万人,年产值突破40亿元,外贸出口额超12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佳裕公司与法国知名家居零售商Maisons du Monde联合开发的“田园牧歌”系列,用淡杏色藤条编出麦穗纹灯罩,以亚麻色芒草织就飞鸟挂饰,一上市便占据卖场同类产品销量的30%。巴黎顾客留言:“原来东方手工可以如此浪漫!”
“文化+设计+市场”的化学反应,令博白芒编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博白县趁热打铁,每年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德国科隆展、美国芝加哥展等20余场国际展会,现场成交额屡创新高;在抖音、TikTok开通“芒编直播间”,让非遗大师与全球网友“云互动”,单场最高成交50万美元。

夜幕降临,博白县城灯火璀璨。产业园里,机器低鸣,工人穿梭;乡村院落,竹影婆娑,巧手翻飞。芒草竹丝,在指尖千年不息;经纬交织,正把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共同富裕的宏大叙事,细细编进每一条纹理。
从宋代烟火到全球市场,博白芒编用一根根柔软的草与竹,向世界讲述中国非遗的当代传奇。(梁科勇)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