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在全椒县西王镇电商助农孵化基地的直播间里,基地负责人杨阳正和他搭档们在售卖当地农特产翠冠梨,镜头前,他们一边试吃梨子,一边激情澎湃地与观众进行互动。在开播短短不到30分钟时间里,累计观看直播人数已达9000余人,接到了1200多元的订单。
这个先前在龙山小院里搭建起来的直播团队,正是看中家乡的优质农特产品,从7月初开始筹备,直播间已热闹开播数十场。让村里的绿色农产品搭上网络“快车”走向远方,实实在在帮到了农户和非遗工坊的乡亲们。
全椒县成名家庭农场负责人邵成明:没有这个直播平台以前呢,我们通过自己的人脉关系到处销售,基本上不挣钱,有了这个直播平台以后,短短的几天内给我们销售了将近5000斤的梨子,增加了三四万块钱的收入。
初步尝到甜头更让团队坚定了直播助农的信心,但这份成功,并不简单。除了团队的辛勤付出,也得益于西王镇配套的场地、供应链和校地合作等事宜。
全椒县圆通快递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维平介绍,圆通快递作为助农的这个快递服务商,接下来我们用最高格的服务来保障这个农副产品出城。为我们广大农户,振兴乡村经济贡献我们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光靠‘输血’不行,更要会‘造血’。 借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东风,西王镇与滁州城市职业学院一拍即合,联手开展“镇校联建”助农直播。围绕“人才培育、产业升级、品牌塑造”三大方向深化合作,共建“乡村电商人才实训基地”。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管理学院学生田皖云说,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在学校组织下,我参加了助农活动,这不仅是一次实践,更是我成长路上的收获。与农民伯伯交流中,我们了解到他们的产品销路不畅,而我深深明白助农并不单单只是空喊口号,所以我们来到此地,每天都会开展定期的直播助农。这次助农活动,让我对"劳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实实在在的付出与收获。
这批暑期“三下乡”大学生从刚开始对着直播镜头,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到现在开播就能跟网友唠俩小时家常。大学生们在真实的产业场景中练就“真功夫”, 把高校的专业智慧“种”进西王镇的沃土,实现校地发展的“双向奔赴”。
“自8月份开播以来我们已直播十场,单场最高直播在线达4000人,冲进抖音生鲜直播全国榜单第五名。增加本地农特产品曝光量20万次,总浏览量达到300万人次。在这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乡村好物的喜爱,也更坚定了用直播助力家乡发展的信念,也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助力家乡农产品推广。”全椒县西王镇电商助农孵化基地负责人杨阳说。
令人欣喜的是,这场“直播旋风”为当地农特产品打响了名气,树立农业IP,成为展示西王镇及全县农副产品的一个窗口,实现流量变现与助农双赢。
西王镇党委副书记镇长童友国介绍,直播基地建立以来,吸引了西王翠冠梨、管坝牛肉、魏美玲酱菜、尹氏麻油等10余家全椒本地农特产品入驻,以“儒林味道、西王尚礼”为主题搭建区域性农产品线上展销平台,推动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播以来实现线上订单3000余单,销售额10万余元,带动果农营收较线下批发价增加6000元,同时,增加运输、包装等临时性岗位12个,直接带动周边农民增收。下一步,西王镇将主动对接县级主管部门,在农产品整合、包装物流、综合宣传等方面协同发力,同时继续做好直播基地的帮办、扶持工作,进一步拓宽农产品线上销售渠道,做实做好电商助农工作,让更多本地优质农产品走出全椒、走向全国。
近些年来,随着数字化产业不断发展,全椒县西王镇积极探索“电商+”发展模式,将电商直播与农特产品深度融合,逐步形成“企业为主、政府帮扶、市场运作”的运营机制,让本地优质农产品通过“云端”走向广阔市场。(洪鹄 付鹏 )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