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南沙区以“街坊之家”为基层服务核心载体,构建区、镇(街)、村(居)三级体系。作为统筹主体,区街坊之家以“打造15分钟优质生活圈”为宗旨,创新“三维五化”赋能模式,开展精准赋能,协助街镇街坊之家破解服务差异难题,推动基层服务从“恒常化覆盖”向“特色化提质”跨越。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服务超13万人次,基本形成“一镇一品牌”格局,获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33次,成为南沙区全龄友好社区建设核心支撑。

(通讯员供图)
构建“三维五化”赋能模式:区街坊之家主导的提质框架
针对街镇服务“能力不足、质量不均、需求脱节”痛点,区街坊之家以“统筹者+赋能者+监督者”角色,打造“能力启航、质量护航、需求领航”三维体系,同步推进“五化”保障,其中13期的“精准培训矩阵”是赋能关键抓手,受访参加者满意度达99%。
能力赋能:以“培训矩阵”建强街镇服务队伍
围绕区内服务队伍能力短板,区街坊之家构建多元培训矩阵。
分层培训补短板。针对新手社工开展“基础技能营”,包括需求调研、活动组织等基础培训;针对骨干开设“能力进阶营”,包括项目策划、资源链接等进阶课程。2025年上半年完成6场培训覆盖130人;同时,邀请大学、行业专家开展3场专项指导,现场解决黄阁镇“邻聚街市”运营、珠江街“中草药课堂”设计难题。
专题培训解痛点。培训矩阵中含2期消防队授课的“消防安全”培训,协助各镇街消除场馆及服务安全隐患;1期“市场化业务探索”和1期“自费市场开拓”,助力黄阁镇集市、珠江街助农服务可持续运营;2期“优秀案例赏析”,为各镇街空间营造和异业合作提供借鉴。
专家资源强支撑。培训矩阵中的8期培训均邀请外部权威专家,如市福协专家解读评估指标,完善街镇项目档案;市日报记者培训宣传技巧,提升宣传意识,榄核镇反馈应用新方法,让非遗活动宣传更加立体;社工协会导师培训志愿者服务,支撑街镇志愿工作,港湾街道表示培训有所收获,融入“乐龄童行志愿队”组建工作中。
外出参访拓思路。区街坊之家组织各街镇团队赴天河区、番禺区参访,结合宣传推广、志愿者培训内容,汲取先进经验,开拓思路,创新工作。例如港湾街道完成多个本地经典导赏视频,观看达1185人次;南沙街优化工作模式,提炼出“1+6+N”服务网络。
质量赋能:以“培训转化”筑牢服务生命线
为避免服务“重形式、轻实效”,区街坊之家建立“巡查—档案—整改”闭环机制,全程主导质量把控。
巡查督改。区街坊之家组建巡查组,上半年开展6次镇街巡查、2次村居督导,指出12项重要问题(如安全隐患、宣传滞后等);结合消防培训,指导街镇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推动街镇完成安全防护升级,10个街镇均建消防预案。
档案规范。结合评估指标培训,区街坊之家指导10个街镇建立“需求-方案-反馈”独立档案,引导街镇重视档案建设,督促7个街镇完成规范化,为街镇项目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需求赋能:以“民生培训”精准对接民心
区街坊之家推动街镇从 “被动服务” 转向 “主动响应”,构建需求对接长效机制。
需求匹配。上半年区街坊之家组织街镇每半年开展 1 次需求调研,梳理8类核心需求;针对社会救助,邀请区民政局培训政策,落实社会救助工作,充实镇街共助空间内容;针对流乞帮扶,邀请“让爱回家”主理人培训,分享协助流浪人员返乡经验;针对老年人服务,邀请专家开展“银发经济”培训,推动镇街引入智能助老设备,匹配长者实际需要,引导普惠消费。
反馈优化。建立“每周投诉处理 + 每季度满意度调查”机制,有效处理29次投诉;结合市场化培训“服务时段优化”知识点,针对群众“活动时间与上班族冲突”诉求,推动黄阁镇“邻聚街市”增加周末场。
“五化”保障:让“培训+实践”模式可复制
在“三维赋能”基础上,区街坊之家主导推进 “服务标准化、培训常态化、督导精准化、资源整合化、品牌特色化”,整理13期培训为“知识库”,优化《街坊之家手册》,明确运营规范和品牌内容;整合岭南教育基金会、南沙图书馆等 18 家外部资源,联动其中11家专业机构参与培训,形成区镇联动、实践优化的良性循环。
精准赋能见实效:10街镇特色服务落地
依托“三维五化”模式与专题培训支撑,区街坊之家推动街镇形成“一镇一品牌”。
黄阁镇:升级“邻聚街市”2.0
针对外来人口多、邻里互动少的痛点,黄阁镇街坊之家探索“公益+普惠”模式,上半年开展5场活动,参与1682人次,建立摊位互动群,吸引随迁老人组参与其中,街市获市级报道2次,已成邻里互动平台。

(通讯员供图)
珠江街道:驱动“文化+助农”
结合中医底蕴与农产品优势,珠江街街坊之家链接省中医专家开展中草药培训,开展 “药食无界手作坊”,8 场活动服务居民制作香囊 200 余件;同时对接 4 家农企建立“助农群”,售出本地特色农产品 248.5 斤,实现助农受益1688.5元,联动开展“科技兴农”研学,实现“文化 + 助农”双收益。
港湾街道:培育“乐龄童行”导赏团
针对旅游资源宣传不足的问题,港湾街街坊之家设计导赏脚本,组织群众参访黄山鲁森林公园,加深本地认识。其中,组建 18 人志愿队,成立“乐龄童行”导赏团,完成多个景点导赏视频,让老幼群体成为文化传播者。
南沙街道:优化“1+6+N”服务网络
南沙街街坊之家挖掘辖区内12家合作资源建立长者、儿童固定服务点及青年流动点,上半年开展 23 场活动服务 1630 人次,打造 “青春不夜唱” 填补青年服务空白。
龙穴街道:推动“民族融合+青少年安全”
针对龙穴街道 26 个民族聚居、外来务工人员多的特点,龙穴街街坊之家链接民族文化专家开展 6 场融合活动;设计 6 场青少年安全课,覆盖 120 人次,70% 青少年掌握风险识别能力,建立“青少年—家庭—社区”守护网。
其他街镇街坊之家同样受到启发,提炼了品牌服务。例如横沥镇开展“绿境乐造家”项目,引导儿童参与社区环保建设;东涌镇优化“小小厨神”项目,已形成“家庭美食分享圈”氛围;榄核镇建立“非遗产品义卖反哺” 机制,带动30 家庭参与非遗传承;大岗镇开展“代际共融” 项目,建立多个长幼同学场景。
核心经验:“三化”工作路径
需求导向精准化。区街坊之家主导全区需求调研,督促街镇完成项目设计的事前准备,避免需求无导向、服务无根据。
赋能方式差异化。各镇街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区街坊之家针对街镇特点定制工作方案,拒绝 “一刀切”,让赋能更有效。
资源整合系统化。统筹并共享内外资源,定期开展工作例会,互通有无,打破“单打独斗”局面,形成区镇协同、团队合力的格局。例如引进及推广“时光家园”小程序助力社区互助。
未来方向:深化工作效能
织密服务网络。推动街镇街坊之家以特色品牌引领专业服务,向社区、村居延伸及扩大,形成更贴近群众的服务网络,实现邻里服务村居全覆盖。
数字化赋能。与腾讯时光实验室加强合作,深化“时光家园”小程序,在活动发布、社区互助功能的基础上,整合预约、反馈等功能,扩大使用范围。
品牌输出。梳理及总结“邻聚街市”“跨龄共学空间”“多元助农”“中草药课堂”“同心石榴籽” 等项目经验与成效,形成《街坊服务案例集》,提供街坊服务的“南沙样本”。
未来,区街坊之家将持续优化“三维五化”模式,以“让居民生活更美好”为初心,以“精准赋能矩阵”为抓手,为南沙区“十五分钟优质生活服务圈” 建设注入更强动力。(陈赞亮 陈洪)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