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我和我的伙伴在玩,它是我的影子。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如果我把影子和我剪开,它会变得自由自在,想做什么就什么吗?”
9月2日下午,桂平市麻垌镇第二小学的教室里,三(1)班韦思雨拿着用旧杂志拼贴成的诗歌手工作品,一边轻声念出诗句,一边向支教老师展示作品,声音清脆又带着一丝紧张。今天是浙江大学17名大学生在此开展暑假支教的第二天,这类充满童真的手工作品,像一把 “金钥匙”,慢慢打开乡村孩子的想象力世界。

这支来自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支教团队,自8月28日抵达至9月10日结束,将在该校开展为期14天的暑假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均在学校班主任“一带一”的指导下开展授课,课程不仅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还包括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课程以及美术、心理、手工等特色兴趣班。
浙江大学支教团队领队冯缘说:“我们关注到乡村教育在素质课程与视野拓展上的短板,希望用专业特长补上“缺口”。我们不只是来教书的,更想做桥梁,让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让社会更多关注乡村教育。”
美术课上,孩子们学构图、认色彩,还听支教老师讲中国传统文化小故事;心理课上,支教团队用童趣语言聊“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帮助孩子们探索日常中开心的小方法;篮球课上,孩子们在球场上跃动的身影格外鲜活;手工课上,一件件充满童真的创作令人动容…… 各类课程精准填补了乡村素质教育的空白。
对麻垌二小而言,这场支教带来的不仅是课程的丰富,更是教育理念的革新与社会关注的升温。
桂平市麻垌镇第二小学校长容仕金说:“支教团队的教学方式很鲜活,比如心理课用游戏讲“幸福”,拼贴诗让孩子敢于表达,这些都给我们老师很多启发。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作品让社会看到乡村教育的潜力,也坚定了我们办好“和雅校园”的信心。”
据悉,麻垌二小后续将收录、展示支教期间的优秀手工作品与美术作品,让教育暖意持续延续。这场跨越千里的支教,以“小而精”的课程实践为载体,既填补了乡村素质教育的空白,更通过“一带一”机制实现城乡教育双向赋能;不仅为桂平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孩子点亮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光。(朱春婷 杨琨棋)
责任编辑:陆松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