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南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云纹青衿实践队奔赴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开展为期七天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此次实践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与非遗文化传承需求,依托校地协同合作机制,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注入青春活力。
聚焦阿坝州羌绣传承:调研困境寻突破,感悟非遗文化
阿坝州作为羌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羌绣非遗不仅承载着传统技艺,更凝聚着羌族群众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然而,在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羌绣传承面临人才断层的突出问题。自今年4月起,实践队充分利用周末及清明、端午等节假日,深入茂县、汶川县、赤不苏镇、映秀镇等多地,与李兴秀、杨华珍、陈士江等十余位羌绣非遗传承人、青年绣娘及当地农户开展深度交流,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等方式,掌握羌绣传承现状,探索羌绣文化“出圈”的有效路径。
在水磨镇西羌汇,实践队开启了非遗文创与红色精神的双重探索之旅。展馆内,羌绣、剪纸等非遗手工艺品琳琅满目,水磨镇地震灾后重建的崭新面貌令人瞩目。在工作人员的细致讲解下,实践队成员深入了解每件非遗作品背后的文化寓意与制作工艺,感受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看到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并从工业污染小镇到宜居生态旅游胜地的“蜕变”中感悟“坚韧自强、感恩奋进”的汶川精神。

实践队参观水磨西羌汇。李欣纯 供图
校地联动共探产业发展:见证青年创业成果,明晰合作帮扶方向
实践队与阿坝师范学院紧密协作,共同走进由阿坝师范学院毕业生邓世刚创办的汶川青绿公司。在该企业创始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政协委员张林的带领下,实践队成员系统了解了树莓叶茶、樱姿啤、汶川红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研发理念、原料供应体系及市场反馈情况,直观认识到水磨镇特色农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张林表示,水磨镇生态资源丰富、农业基础扎实,但部分领域仍存在开发不足的问题,特色农产品产业链延伸、品牌化建设等工作迫切需要智力支持。
随后,实践队与汶川青绿公司围绕“校地共建帮扶平台”主题召开座谈会,双方深入交流,初步明确了“两校联动推动智力资源开发”“组织大学生参与农产品品牌设计”等合作方向,为水磨镇文旅产业与农业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径,助力当地构建更完善的产业发展体系。

实践队与汶川青绿公司的座谈会。李欣纯 供图
搭建助农市集桥梁:拓宽销售渠道,推动农特产品走向市场
为切实拓宽当地农户增收渠道,实践队在水磨镇广场精心举办“羌绣+N助农市集”。前期,实践队成员深入走访十余户农户,积极收集百家笋、楠竹笋等特色农产品,以及树莓茶叶、樱姿啤等本地特色饮品,为市集筹备充足货源。同时,通过线上宣传预热、现场创意陈列等方式,有效吸引过往群众关注,提升市集影响力。
在助农市集现场,实践队以大学生返乡创业故事为切入点,向消费者详细介绍各类农产品的产地来源、品质标准及食用方法,为消费者提供全面准确的商品信息。此外,还创新推出“茶园参观采摘体验”“互动赠送水磨文创产品”等活动,充分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有力促进了农特产品产销对接,切实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实践队举办“羌绣+N”助农市场。李欣纯 供图
实践队还走进水磨镇西路边茶制作基地,沉浸式体验传统制茶工艺。从茶叶采摘、萎凋、杀青,到揉捻、渥堆发酵等各个环节,在工作人员的专业讲解下,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一片叶子到一盏茶”背后蕴含的匠心精神,深入了解传统制茶技艺的文化价值。
工作人员介绍,西路边茶不仅是当地特色饮品,更是水磨镇重要的文化符号。目前,当地正积极探索“传统工艺+文旅体验”发展模式,将制茶过程转化为游客可参与的特色体验项目,在传承传统技艺、丰富文化内涵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有效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繁荣,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深入基层感知乡村温度:把握乡村振兴核心,凝聚发展合力
在汶川水磨镇的实践过程中,云纹青衿实践队以“沉浸式学习”的态度深入乡村一线,通过倾听创业故事、见证茶品制作全过程、探寻非遗工艺传承等方式,摒弃“助力者”的俯视视角,沉淀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刻认知。实践队成员不满足于简单提出发展建议,而是通过脚踏实地的观察、发自内心的理解,真切触摸乡村振兴的真实脉搏,在这一过程中也获得了重新认识世界的机会——乡村不仅是实施振兴战略的重要场域,更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宝贵课堂。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校地互动、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乡村振兴绝非依赖空泛的口号或单向的帮扶,而是需要“外部力量走进来”与“本土人才留下来”的双向互动、共同努力。当青年群体以谦逊的学习者姿态扎根乡土,当乡村以自身的厚重底蕴反哺青年成长,二者便共同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这一实践经验不仅为高校发挥智力优势、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更充分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只有让更多人带着真诚与耐心深入田间地头、贴近乡土人文,在相互理解中携手同行、在长期陪伴中坚守初心,才能让乡村振兴的种子在实践的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兼具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与人才价值的丰硕成果,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的内生动力。(文/唐畅)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