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协同

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服务国家战略与周边外交的重要平台

发布时间:2025-09-13 14:33:1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自2004年创办以来,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下简称“峰会”)已发展成为促进区域合作的重要机制化平台,是中国与东盟之间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经贸盛会,通过高层对话、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成为中国开展周边外交、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实施RCEP协定的关键载体。

由中国贸促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东盟十国国家工商会作为共同主办单位,峰会已经构建了包括联络官会议议事机制在内的高效合作框架。

服务国家战略: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

峰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为宗旨,搭建了政策沟通与项目落地的“转换器”。多年来,它成功推动了中马“两国双园”、上汽通用五菱印尼汽车生产制造基地、中国—东盟信息港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的落地建设。

峰会自创办以来,已有130多位中国和东盟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式并发表演讲,一千多位政府高官、工商界领袖出席峰会活动。累计举办了200多场对话、投资推介、产业对接等经贸活动,近万名中国—东盟企业代表、专家学者出席会议。这些活动为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峰会还推动设立了多个常设性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宁国际商事法庭、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东盟庭审中心等法律服务机构。

峰会框架下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与中国企业CEO圆桌对话会已成功举办14届,共有10多位东盟国家领导人及部长级领导、数百位企业家出席。这些高层对话凝聚了重大项目建设合作的共识,促成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达成一批重大合作项目。

促进经贸合作:从“10+1”到RCEP和“一带一路”

峰会始终聚焦经贸属性,坚持畅通贸易、促进投资,推动双方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2023年,广西贸促会获授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联席秘书处,标志着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这一国家级、区域性的工商界合作机制正式落户广西。2024年在国内外举办了11场经贸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务实成果。2025年第22届峰会将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元素,计划邀请俄罗斯、巴西、埃及、南非等金砖国家以及更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使领馆和工商界参会。

引领制度型开放:构建规则与标准体系

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在2025年5月全面完成,峰会正发挥着推动规则、规制、管理和标准联通的重要作用。自贸区3.0版包含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标准技术法规与合格评定程序等9个新增章节。

广西举办了“制度型开放: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主题边会,各方就扩大区域内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出合作建议。会上还举行“东盟国家标准化合作交流中心”揭牌仪式。

峰会通过举办中国—东盟商事法律论坛等活动,深化中国与东盟国家商事法律交流合作,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为经贸合作保驾护航。至今已成功举办10届商事法律论坛,发布了《东盟营商环境报告》等重要成果。

赋能广西发展: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

峰会对广西发展的助推作用显著。从2004年到2024年,广西与东盟的贸易额增长了30多倍,东盟连续25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积极助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打造了贸促系统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品牌;举办“一带一路”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物流高峰论坛、“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13省区市贸易投资洽谈会。联合中外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共商共建共享陆海新通道合作倡议》,推动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2025年,峰会通过“桂通五洲”品牌,先后与日本、埃塞俄比亚、巴西、以色列等国家政府机构和重要商协会共同举办了西亚站、南美站、非洲站、亚洲站等经贸促进活动。与多国商协会签署合作备忘录,就企业家互访、峰会参与、信息共享等达成深度共识。

展望未来:数字赋能与人工智能合作

第22届峰会将于2025年9月17-18日举行,主题为“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

本届峰会将突出“人工智能+峰会”的核心亮点,首设人工智能专馆,展示前沿技术、高精尖产品、典型应用场景等。人工智能将成为本届峰会的最大亮点。同时,将办好独角兽榜单发布、AI行业大咖沙龙、AI多项赛事、电竞大赛等AI系列活动,积极促成中国与东盟在新领域、新赛道的全新合作,推动建立区域性先进产业集群。

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在筹备会议上强调:“要突出人工智能当主角、企业为主体,聚焦主业、聚焦东盟、聚焦实效,发挥好广西面向东盟的独特区位优势”。他进一步指出,要“深入挖掘AI赋能千行百业超级联赛等背后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与东盟合作故事,讲好广西故事”。

通过峰会平台,中国与东盟各国将继续深化合作,共享制度型开放带来的合作与发展新机遇,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钟文瀚 李莹 詹翔宇)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