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埔岭村客家文化:活态传承与红色基因的时代回响

发布时间:2025-09-18 11:02:56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广州市花都区梯面镇埔岭村,这座深植于岭南山水间的客家古村,承载着迁徙文化的厚重记忆,激荡着红色岁月的热血情怀,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乡村振兴的鲜活篇章。从清乾隆年间的“晒布岭”到如今的“活态文化博物馆”,埔岭村的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客家人“根在中原,花开岭南”的精神密码。

埔岭村的历史,是一部客家先民的拓荒史与奋斗史。清乾隆年间,卢姓家族在此定居,以传统布料织造染色为业,利用当地薯莨等植物染料生产蓝布,“晒布岭”的地名由此而来,成为村落最早的文化印记。这一染布技艺延续数百年,虽近代受工业纺织冲击渐衰,但晒布场遗址至今留存,诉说着昔日“染布之乡”的繁盛。

历史脉络:从迁徙拓荒到岁月沉淀

历史的磨砺从未停歇。1943 年,洪水与虫灾曾让村内 14人饿死,部分村民流离失所,却也淬炼出客家人坚韧不拔的品格。而在民族危亡之际,埔岭村更以有利地势成为抗战战略要地:1941年,国军152师师长陈璋在广二庄设立临时指挥部,指挥牛尾岭战役击退日军,现存战壕遗址仍清晰可辨。

革命基因:峥嵘岁月与精神传承

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进行大规模的军工企业“三线厂”建设。1966年9月,广州市在百步梯综合林场大埔岭成立广州市山区建设第一指挥部,负责广州市在梯面山区征地筹建工厂、学校工作。工厂多为砖石结构,反映特定时代中国工业建筑的特点。梯面镇辖区内共有13家军工厂,生产各类军工品,工厂内生活设施完善。其中有5家在埔岭村,分别为:樟木窿1103厂(蓄电池厂)、陂角窿1104厂(光学仪器厂)、雁鹰山脚1105厂(机床厂)、苏茅坪1106厂(电器元件厂)、泉水窿1107厂(铸造厂)。

面对经济困难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形势,三线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用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孕育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广大“三线厂”工人积极响应国家的国防政策,在艰苦的条件下,辛勤劳作、自力更生,生产出一批批高质量的军工产品,很多基础设施也都是他们开山破石、一砖一瓦亲手打造。工人们还主动为地方建设出工出力,在村建设桥梁、水渠,解决农田灌溉问题,架通电线和公交线路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过境迁,进入八十年代后,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三线厂”陆续撤离梯面,只剩下古旧的厂房,依然矗立在青山之畔,无言地诉说往昔的峥嵘!

近年来,埔岭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和“百千万工程”,在保护和展现原三线厂建筑原始风貌的同时,逐步加以改造和再利用,拓展新的使用功能,以切合新时代的经济发展要求,如改造成广州市工人疗养院、特色民宿酒店、文化产业园等,同时充分发挥“三线厂”艰苦奋斗、踏实肯干的作风,使老旧的三线厂得以焕发新生,为梯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再立新功!

宗族根脉:祠堂文化中的慎终追远

祠堂,是客家宗族文化的核心载体,更是埔岭村人的精神家园。村内芳秀吴公祠始建于清代,采用客家传统“三进两天井”布局,木雕、砖雕工艺精湛,祠内展陈的《吴氏族谱》及迁徙路线图,清晰记载着吴氏家族从福建汀州迁至岭南龙川县,再辗转至花县的历程。每年清明,族人在此举行祭祖仪式,“慎终追远”的宗法传统在代代相传中从未褪色。

邻近的福厚家塾虽地处他村,却与埔岭村建筑形制一脉相承,作为花都唯一保存完整的客家围屋,其“回”字形布局与碉楼式角楼,既体现防御功能,又融入岭南水乡元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研究客家民居的重要实证,让古老建筑成为联结宗亲、传承文脉的纽带。

乡贤群像: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

从古至今,埔岭村从不缺乏担当者。清末至民国,侨界先驱以热血书写家国情怀:傅道华助力革命、傅金姚凝聚侨心,他们的故事成为村落的精神坐标。

村内杜氏杏林世家更演绎着“悬壶济世”的传奇。杜远仁祖孙三代行医逾百年,尤以骨伤科闻名,抗战时期,祖传“跌打酒”救治无数伤员;如今,杜远仁之子将传统疗法与现代康复结合,让客家医德薪火相传。

新时代的乡贤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首批“乡村 CEO”吴展清计划将自家老宅改造成“迁徙主题民宿”,主导开发“客家迁徙剧本杀”项目,从而带动村集体收入增长。

民俗与特色文化: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埔岭村的民俗风情,是客家文化最生动的表达。客家山歌作为梯面镇客家文化的核心,以原生态“四句板”唱法闻名,内容涵盖劳动、爱情与家国情怀,曾是村民田间地头的 “口头诗”。如今,“山歌+”模式让这一非遗焕发新生:“清风唱响新征程”比赛中,《崇廉戒贪歌》以传统曲调传递廉政理念;梯面小学客家山歌队获授“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学生们演绎的《少年强就国家强》登上央视舞台;“客家山歌墟”里,游客可参与“山歌擂台”,在传承人指导下即兴对唱,让山间歌声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

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玉露节”,则是埔岭村盛大的民俗盛典,源自“东海龙王之子与客家姑娘化身为王子山、王后山”的传说,村民坚信七夕正午取自玉露池的“七月七水”能消灾强身。如今的玉露节已成为“民俗搭台、文旅唱戏”的典范:蝴蝶谷主会场举水上运动挑战赛、玉露转运工程——村民送福水等活动,埔岭村分会场以“晒布打卡”“土布旗袍秀”重现染布历史,定向运动取水挑战赛融合体育竞技与文化探索。

农耕文化与民间信仰则滋养着村落的日常。梯面客家嫂制作的艾糍粑、擂山药草,以山林溪涧食材烹制的艾根鸡、大盆菜,是味蕾上的乡愁;虽传统织布技艺渐衰,但村内通过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参与纺纱、织布,感受指尖匠心;对山水的敬畏更融入生活——七夕取古井水需“正午前取、木桶盛装”。近年来,埔岭村更以“迁徙文化”为IP,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埔岭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即将推出“迁徙密码”系列产品,让游客入住“迁徙主题民宿”,通过族谱线索、民俗任务解锁客家迁徙历史。

文化保护与创新:乡村振兴的埔岭实践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埔岭村探索出“保护+创新”的特色路径。非遗活化方面,建立“传承人+学校+企业”三方联动模式:传承人定期到小学授课,强村公司将山歌元素融入剧本杀,让非遗真正“活”起来。

生态与文化的协同更显智慧。村里将七夕节取古井水仪式与水源保护结合;村内种植的西洋菜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花田环步道、橄榄园、雁鹰湖风景区、一线天风景区共同构成埔岭村“农文旅体”融合的特色旅游线路,实现文化品牌与生态价值的双重增值。

从“晒布岭”的染布声到客家山歌的悠扬,从抗战战壕的烽火到七夕玉露节的欢歌,埔岭村以“红色铸魂、文化赋能、生态筑基”为路径,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既守护着客家人的精神家园,更书写着传统与现代共生共荣的新篇章。这座古村的故事,仍在继续。(陈赞亮 花都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发展指导中心供稿/供图)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