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历时40天(2025年7月3日-8月12日),高质高效完成“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民生答卷。此次改革不仅科学分流超员291人,更精准引导56名教师成功竞聘至满银沟镇中心校、鲁吉镇文箐小学等11所乡村中小学,有效破解了长期困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结构性难题。通过竞聘上岗,让“能者上、优者奖、庸者让”的用人导向深入人心,教师队伍活力全面迸发,一场关乎教育公平、指向乡村未来的深刻变革,正悄然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着温暖而厚重的答卷。近日,笔者实地走访了满银沟镇中心校、鲁吉镇文箐小学等多所学校切身感受这项改革为乡村教育带来的新气象。

教师安居乐教,书香润泽童心
清晨,满银沟镇中心校书声琅琅。
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走向三年级1班。还未进门,便从窗口瞥见一群稚气呆萌的小学生,正仰着红扑扑的脸蛋,跟着一位约莫四十多岁、戴眼镜、衣着整齐的老师咿呀诵读课文——《大青树下的小学》。他眼中带光,语言富有感染力,讲述投入时,粉笔灰仿佛也在阳光中起舞。
采访中得知,徐清鸿老师有着20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总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悟文字之美,课堂效率高,课余时间很多年轻教师都喜欢和他探讨教学,是通过考试跨校竞聘到满银沟镇黄坪小学的。
“我亲眼见证了‘县管校聘’为我们这所乡村学校带来的巨大变化。新加入的教师不仅优化了师资结构,更带来了活力与创新,他们和原有教师相互融合,形成了更加开放、更有动力的教学氛围。”满银沟镇中心校副校长李恩现说。
对于“县管校聘”改革,徐清鸿老师感触颇深。“我的体会可概括为‘两新两感谢’。一‘新’是教育理念更新,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嘱托,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课堂质效;二‘新’是教学方式变革,我将以新课标和新教学素养为导向,结合暑期研学所获,不断学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两感谢’:一是感谢县委、县政府给予我们投身乡村教育、继续发光发热的机会;二是要感谢当地党委政府和学校,乡镇主要领导和校领导亲自到场为我们新进教师设计、装修住房,对我们的衣食住行保驾护航,关怀之心感人至深。”
2025年会东县“县管校聘”政策落地后,满银沟镇立足乡村教育实际和自身需求,通过跨校竞聘吸纳了7名优秀教师,新聘用2名英语教师,有效解决了长期以来部分学科师资短缺的问题。除此之外,该校还积极创新搭建教师交流学习平台,深度融合跨校竞聘教师的先进教学模式、新教师年轻化教学理念与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和原班教师的实地教学经验,学校教师备、教、学、评、研的氛围愈发浓厚。
看到学校的变化,李恩现既欣慰又充满期待。“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搭建教师成长平台,让外校竞聘人员的经验、新教师的活力与原有教师的乡村教学经验深度融合,打造一支“留得住、教得好、有情怀”的乡村教师队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县管校聘”引活水 点亮"有根有梦"新希望
清晨的阳光越过苍翠的山脊,轻柔地洒在鲁吉镇文箐小学的操场上。这所有着70年历史的乡村小学,如今正悄然经历一场变革。笔者走进校园,看到的不仅有孩子奔跑的身影,更有“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所带来的崭新气象。新老教师协作教研、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更热烈的渴望。
“时针慢慢走,分针快快跑,看!当分针转完一圈,时针才悄悄挪过一个数字呢……”
透过教室的窗台,1名40来岁、额角泛着智慧光泽的数学老师指尖轻触钟面指针,声音温和而清晰。孩子们仰着小脸,目光紧紧跟随,仿佛能看见时间成了有形的光点,在空气中缓缓流转。忽然,有孩子举起手,怯生生地问:“老师,那秒针呢?它是不是在飞?”老师笑了,指尖轻拨最细的那根针。整个教室霎时安静下来,只听见模型齿轮细微的喀哒声,那一刻,时间仿佛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被温柔地读懂。
采访中得知,刘长春老师之所以在跨校竞聘中选择鲁吉镇文箐小学是基于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数学是我的专业,更是我的热爱。我希望能发挥自己在逻辑思维和趣味教学上的特长,把数学和孩子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他始终坚信,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关键在于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愿用我的热情,点燃孩子们对数学的好奇与信心,帮助他们掌握认识世界的钥匙。”
自2025年会东县“县管校聘”政策落地后,该校结合实际设定岗位,成功跨校竞聘科学教师1名,新考进英语教师2名,有效解决了以往因专业教师不足,学校音乐、体育、英语等课程难以开齐的问题,师资力量得到了更加均衡的配置。
鲁吉镇文箐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加晏坦言:“‘聘’的机制增强了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学这段时间的观察,老师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都有了明显提升,钻研教学、比拼业绩的氛围更浓了;不仅如此,学校在用人上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和话语权,可以更好地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特点进行岗位聘任,有效解决了学校师资结构问题。”
乡村教育关乎公平、关乎希望、关乎未来。新学期鲁吉镇文箐小学定下了自己未来的目标——成为一所有根、有魂、有梦的乡村学校。“根”是扎于乡土,充分利用田园、自然作为最生动的课堂,让孩子们记得住乡愁,厚植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魂”是优秀的师德师风和纯朴的校风学风,让学校成为滋养孩子品德、启迪智慧的净土;“梦”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怀抱通过教育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梦想。
阳光越过山脊,余晖洒在操场中央的国旗上。隐约传来的琅琅书声夹杂着清脆的下课铃响。孩子们从教室里涌出而出,奔跑在绿茵场上,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山谷里。泥土的气息、粉笔的味道和远处炊烟淡淡地融在了一起——这儿,山很深,梦很亮。(代会龙、王双林)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