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富源街道锚定区委“11266”工作思路和“冬枣产业名城”建设目标,以罗家冬枣融合示范园为试点,坚持“政府引领、技术突破、增产增收”一体推进,着力解决种植“碎片化”、产品“同质化”、收入“低效化”等问题,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一、强化政府引领,着力解决种植“碎片化”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从土地整合、新品种推广和技术指导服务三方面系统推进产业升级。一是推进土地整合。依托市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彤红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六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销售服务),完成土地流转450亩,建成设施大棚350亩,实现从“碎片化种植”向“规模化种植”转变。二是加强新品种推广。采取“换道超车”策略,重点支持20户优秀枣农开展品种改良,已完成“沾冬3号”嫁接12亩、“沾冬2号”嫁接80亩,示范推广本土优良品种“旭青1号”5亩,推动冬枣品种结构优化。三是强化技术指导。定期组织冬枣专家实地指导,建立“专家+合作社+农户”技术帮扶机制,提升农户管理水平,实现大棚管理精细化、标准化。
二、聚焦技术突破,着力解决产品“同质化”问题。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棉被大棚、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应用,促进产业智慧化发展。一是设施技术升级。投资40余万元建设棉被大棚,配套物联网智能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卷帘、空气能控温和自动喷雾系统,实现温湿度精准调控,有效提早成熟期、提升品质。目前棉被大棚冬枣已大量成熟,预计产量达4500斤,市场价格100元/斤。同时,探索“林上冬枣+林下西瓜”复合种植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管理技术创新。通过搭建“能手带动+专业培训”模式优化管理模式,组织种枣能手、大户分批赴山西等地开展专项技术培训,并建立返乡能人与本地农户的“1+N”技术帮扶机制。目前全村累计培育设施农业技术骨干23人,带动206亩大棚实现标准化种植,其中112亩由掌握智能水肥调控技术的本村新型职业农民承包,94亩由具备跨区域种植经验的外乡能人运营,形成技术驱动的规模化种植体系。三是培育技术转型。聚焦种业“芯片”,与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抗病性强、糖度高的冬枣新品种,持续开展新品种引进与本地化试验,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推动产业从“低效供给”向“品牌赋能”转型。
三、拓宽增收渠道,着力解决收入“低效化”问题。建立集体增收链、群众共富链“双链共赢”体系,解决村集体增收难、群众务工难问题。一是土地流转提收益。以规模化经营激活土地潜能。富源街道依托冬枣产业基础,通过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推动零散耕地整合升级。在坚持农户自愿前提下,创新“保底租金+效益分红”模式,将土地租赁费由300元/亩提升至500元/亩,直接增加农户财产性收入。二是合作社管理促增收。合作社统一对接销售市场及跨境电商平台,避免中间商压价,收取每斤0.1元收益作为村集体收入,去年实现收益1万元,带动枣农人均增收0.5万元。将20个大棚确定为村集体“共富棚”,由公益岗管理,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发展“订单农业”,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目前已提前预售冬枣10万斤。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37.6万元,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转变。三是扩大就业增效能。立足冬枣特色产业链延伸需求,发展“电商+冷链物流+休闲采摘”融合业态。积极发展电商直播新业态,新增直播带货、分拣包装等岗位18个,吸纳青年人才12名。同时,设置“季节性务工+技能型岗位”双轨机制,针对修剪、套袋等农忙环节开设30个灵活岗位(10元/小时),帮助留守劳动力年均增收1.5万元。
下一步,富源街道将持续推进“政府引领+技术突破+增产增收”三链融合模式,辐射带动大王、车王等重点冬枣示范园加入产业链条,为全区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富源方案”。(周渤海 王慧 赵振帅)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