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庆国、张清、施林生、李志远、钱琦、邵峻教授撰写的《江苏省心脏预防与康复体系的范式革新与实践路径 —— 基于循证医学的基层医疗赋能研究及国际比较》一文正式发布。该研究立足江苏心血管疾病防治实际,深度融合循证医学与本土实践,首次系统提出 “预防 - 治疗 - 康复”一体化体系的范式革新路径,通过技术下沉、数字化赋能、国际经验本土化等举措,为基层心脏健康服务 “破局” 提供科学方案,也为 “健康江苏” 建设中心血管疾病防治提供了可落地的实践蓝图。
范式革新:从 “疾病治疗” 到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论文核心指出,当前心脏预防与康复领域正经历深刻转型 —— 传统模式聚焦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而新范式更强调 “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核心是构建 “预防 - 治疗 - 康复” 环环相扣的闭环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预防” 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普及、危险因素筛查(如高血压、高血脂管控)降低发病风险;“治疗” 依托精准诊断技术快速干预急症;“康复” 则通过运动训练、心理疏导等手段恢复患者功能,降低复发率。论文以冠心病防治为例:早期控制血糖、血脂可减少发病;发病后及时介入治疗挽救生命;康复阶段的个性化运动方案,能让患者心脏功能恢复效率提升 30% 以上。
循证医学是这一范式的 “基石”。论文强调,需结合国际指南(如美国 AHA、欧洲 ESC 标准)与江苏本土数据制定方案 —— 例如针对江苏老龄化程度高、饮食偏咸等特点,在高血压防控中加入 “低盐膳食指导 + 社区随访” 模块,使干预更具针对性。

基层医疗赋能是范式落地的关键。论文提出以 “分级诊疗” 为框架,构建 “中心康复(三级医院)- 社区康复(基层机构)- 家庭康复” 三级联动模式:三级医院负责急危重症救治与复杂评估,基层机构承接稳定期康复训练,家庭则通过便携设备实现日常监测。同时,多学科协作(MDT)模式需贯穿全程 —— 心内科医生定治疗方案、康复师做运动指导、营养师调饮食、心理医生疏情绪,形成 “一人一策” 的标准化康复处方。
实践突破:技术、数字、中西医协同破解基层服务难题
论文用大量实证数据,展现了江苏在心脏预防与康复体系建设中的创新探索,其中三大实践路径尤为突出:
1. 专委会牵头整合资源,122 家机构实现 “同质化” 服务
依托江苏省康复医学会心脏康复专委会,江苏已整合 122 家医疗机构形成协作网络。该网络通过统一质量标准、设备共享、人才培训,打破了医院间的 “壁垒”—— 例如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三甲医院的先进设备(如心肺运动试验仪),可通过协作平台向基层医院开放使用;专委会还定期组织培训,让基层医生掌握心脏康复核心技术,目前已有 87% 的协作机构能独立开展基础康复评估。
数字化转诊网络是协作的 “纽带”。论文提到,通过信息化平台,患者在基层初诊后,可一键转诊至上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病情稳定后,又能无缝转回社区继续康复,转诊效率提升 60%,避免了患者 “往返跑”。
2. 技术下沉:无创设备、中西医结合让基层 “能康复、会康复”
针对基层设备短缺、技术薄弱问题,论文重点推广两类适宜技术:
• 6 电极无创心输出量检测技术:无需介入操作,通过体表电极即可实时监测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等 10 余项指标,与有创检测一致性达 92.7%,且设备成本降低 60%,单次检测费用不足百元。目前已在江苏 30 余个县区基层医院应用,可早期识别心衰、高血压等慢性病风险,使基层心功能评估准确率提升至 85%。
• 中西医结合康复技术:论文提出 “传统智慧 + 现代技术” 融合方案 —— 例如用 “三穴五针法”(内关、膻中、心俞为主穴)调节自主神经,降低心脏术后抑郁发生率 23.5%;将八段锦 “双手攀足” 动作与现代运动处方结合,比单纯有氧运动减少心肌耗氧量 28%;中药复方(如通心络胶囊)联合西药,使心绞痛缓解率达 89.3%。目前江苏已有 15 家基层机构试点该模式,心衰患者再住院率下降 29%。
3. 数字化赋能:智慧平台实现 “远程管、精准治”
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研发的 “智慧心脏康复管理平台”,成为基层服务的 “数字助手”。论文介绍,该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心电监测仪)实时采集患者运动、心率、血压数据,医生可远程查看康复进展 —— 若患者运动时心率过高,平台会自动预警并推送调整建议;24 小时心电监测则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已成功预警 12 例基层患者的潜在急性心血管事件。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SPD)则为基层医生 “减负”。该系统基于循证指南,可根据患者年龄、合并症等信息,自动推荐降压药种类、运动强度等方案 —— 例如对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系统会优先推荐兼具降糖效果的降压药,使基层医生规范化诊疗率提升 40%。
国际镜鉴:多元模式为江苏提供 “本土化” 参考
论文通过对比欧美、东亚地区的心脏康复模式,提炼出可借鉴的经验:
• 德国 “社区康复网络”:6000 余个社区康复团队覆盖全国,85% 心梗患者可享受 “多学科随访 + 终身管理”,其 “康复团队驻社区、专家定期下沉” 模式,为江苏完善基层协作网络提供参考。
• 美国 “价值医疗导向”:通过医保 “按康复周期付费” 政策,推动社区康复发展,使康复参与率达 57%,提示江苏可通过医保政策倾斜,提高患者参与康复的积极性。
• 日本 “地域医疗连携”:以社区健康管理中心为纽带,连接家庭医生与三级医院,实现 “预防 - 治疗 - 康复” 无缝衔接,其 “居民健康档案共享” 机制,为江苏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档案提供思路。
• 中国台湾 “精准康复”:利用大数据分析患者个体特征,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使康复依从性达 72%,这一 “数据驱动精准化” 理念,正融入江苏智慧康复平台建设。

破局之道:直面挑战的对策与政策建议
论文也客观指出当前江苏心脏预防与康复体系的短板:基层设备人才短缺(部分县区每千人口康复治疗师不足 0.1 人)、患者康复认知不足(依从性低于 30%)、医保覆盖有限。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三大核心对策:
1. 建标准、强认证:制定省级康复中心建设规范
论文建议出台《江苏省心脏康复中心建设标准》,明确各级机构的设备配备(如基层需配无创心输出量仪、家庭便携监测设备)、人员资质(康复师需经 60 学时培训)、服务流程;同时建立分级认证制度,对达标机构给予医保定点、资金扶持,推动基层机构 “达标建设”。
2. 促协同、进社区:打造 “体医融合 + 居家康复” 模式
在社区推广 “运动处方 + 健康监测” 服务:联合体育部门开放社区健身场地,由康复师指导居民开展低强度运动;通过家庭便携式体检设备(如 AI 心电仪、血糖仪),构建 “免费家庭体检平台”,使居民在家即可完成基础心脏健康筛查。
3. 聚合力、广科普:联动街道民政织密 “健康网”
论文提出与街道办事处、民政机构合作:街道组织 “心脏健康讲座”,邀请专家讲解急救、康复知识;民政牵头培训 “社区健康管家”,提供入户早筛(携带便携心电图机)、陪诊、用药指导等服务;在社区张贴 “心脏健康评估二维码”,居民扫码即可免费自测心脏安全指数(绿 / 黄 / 红码提示风险等级),目前已在苏州、无锡 3 个社区试点,使居民心脏健康知晓率提升 50%。

全民参与:筑牢 “健康江苏” 心血管防线
论文最后强调,心脏预防与康复需 “全民参与”:学校应将心脏健康知识纳入健康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健康习惯;媒体可通过公益广告、科普短视频,普及 “康复≠简单运动” 的认知;基层医疗机构则需加强随访,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
“最终目标是让每个江苏居民都能享受到‘预防有指导、治疗有保障、康复有服务’的全周期心脏健康管理。” 李庆国教授在论文中表示,随着范式革新的推进,预计到 2028 年,江苏基层心脏康复服务覆盖率将达 80%,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下降 19%,为 “健康中国” 行动提供 “江苏样本”。
(李庆国、张清、施林生、李志远、钱琦、邵峻)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