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特约通讯

王正义:深耕22载,让“三一三玉米粮”健康国人

发布时间:2025-10-11 14:41:15 推广来源:龙头新闻

做为一名刚刚落户加区的招商引资企业玉米项目研发人,王正义已经深耕产业22年,与他的相识却有着很是不寻常的故事可记。

时间回溯到2019年9月13日。那天天空清朗如洗,万里无云的蓝天下,阳光铺满大地,暖意浸透衣衫,我的心情也如这明媚日光般轻快。临近正午,在友人的召集下,十三位伙伴围坐一桌,席间笑语盈盈,连空气里都似飘着一丝甜润的暖意。而“玉米”,成了这场聚会中频频被提及的关键词——众人都在夸赞那位“玉米人”,说他种出的玉米“不一般”。

饭后,这位“玉米人”主动走向我,眼神里闪着热忱的光,礼貌又诚恳地提出希望我帮他推广玉米粉。他坦言,自己研发的玉米有诸多过人之处,但此刻“只讲一个”:这是款“无人能反对”的粮食,吃过的人都会赞不绝口。直到这时,我才知晓他的名字——王正义,彼时已深耕玉米研究22年,是国内玉米研究领域资历最深的从业者之一。接下来近两个小时里,他难掩兴奋地讲述着自己食用玉米粉的体验与感受,话语间满是对这份成果的珍视。

可说实话,他的话我一句也没听进去。只因我对玉米藏着深深的恐惧与排斥——我不仅吃过玉米,还曾在农村种过玉米。在我的记忆里,玉米是妥妥的“穷人的饭”:童年时,粗糙的玉米窝头、玉米饼子、碴子粥是餐桌上的常客,咽下去时剌得嗓子发紧,进到胃里还会隐隐作痛。那时我天天盼着能吃上一口白面馒头,这份期待却总落得空。所以王正义每夸赞一句他的玉米,都像让我再咬一口记忆里难以下咽的窝头。我强压着打断他的冲动,一遍遍劝自己“等他说完就好”,最终只是敷衍地留下一句“您挺能讲啊”,便婉拒了他递来玉米粮的提议。就这样,怀揣22年玉米情怀的王正义满怀着期待,而我却抱着固有的偏见,第一次与“三一三玉米粮”擦肩而过。

那之后,王正义仍通过电话沟通、当面交流的方式与我保持联系,始终没有放弃分享他的玉米事业。几十次互动里,他从未显露出厌烦,每次交流结尾,总离不开一句“请您一定尝尝我研发的玉米餐”。起初我并未在意,可他这份“磨杵成针”的坚持,渐渐像一盏灯,照亮了我被偏见遮蔽的视野。我发现他对玉米的热爱近乎痴狂:这份专注如同西行求法的唐僧,眼中只有既定的方向,不为沿途风景所动。他会细细讲述如何培育出“有健壮体魄、有营养灵魂”的玉米,如何让食用者“肠胃欢喜、体健肤白”;更创新性地提出“两退”原则保障品质——消费者购买后若后悔,只退款不退粮;若有人反馈玉米不好吃,同样享受退款不退货的服务。当我追问“真能做到吗”,他只斩钉截铁地回了一个字:“能!”

一次次接触中,我终于意识到自己当初的狭隘与草率:我没看见他眼中对事业的光芒,没读懂他深耕健康粮食事业的使命感,更忽略了他话语里沉甸甸的信念。直到后来跟着他走进玉米种植基地,我才真正读懂——王正义是把每一颗玉米、每一根玉米棒,都当作自己的眼睛在呵护。三伏天里,一人高的玉米田密不透风,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玉米叶划过脸颊留下刺痛的痕迹,汗珠顺着脖颈往下淌,黏在衣领上结成盐粒。他渴了就喝口随身带的冷水,累了便在田埂上席地而坐,常常一天只吃一顿简餐,却仍反复品尝比较玉米口感、细致记录各项数据,不肯放过一分一毫的差别。他对自己近乎苛刻,对玉米却满是温柔,这份精益求精的背后,是“让玉米成为人类福祉”的坚定信念——他常说“玉米不只是粮食,它是生命,是土地的孩子,更该成为守护健康的伙伴”。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没有宏大叙事,只有起早贪黑的专注。王正义用行动告诉我:真正的信念,是静默而坚定的;真正的热爱,是有温度、有境界的。这款玉米的背后,不只是一次品种的改良,更是一位从业者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双手捧出真心的动人故事。如今,越来越多消费者吃到了他研发的“三一三玉米粮”,反馈说肠胃舒服了、身体更轻盈了、气色也明显变好了。实践一次次验证:这不是普通的玉米,而是凝聚着良心与善意的健康食粮,是能为大众身体健康保驾护航的珍贵馈赠。

每一粒“三一三玉米粮”里,都藏着王正义的汗水、梦想,以及他想传递给世界的那束温柔而坚定的光。而这份从东北黑土地里生长出的初心,正让“三一三玉米健康中国人”的愿景,慢慢照进现实。(文/聂生斌)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