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有这些重大突破

发布时间:2025-10-11 15:56:45 来源:中国报道

文/宋清润

9月17日至21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暨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广西南宁举行。“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的大会主题,生动诠释了双方合作新动向,也预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巨大潜能。中国与东盟各国正通过规则创新、产业协同和人文交融,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制度型开放:从货物流通到规则互认的跨越

2025年5月,中国与东盟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东盟秘书长高金洪透露,预计今年10月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将正式签署。从 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 1.0 版聚焦货物贸易自由化,到2015年2.0版扩大市场准入,再到如今 3.0 版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前瞻性领域合作,中国与东盟用10余年时间构建起极具活力的经贸合作网络。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打造更加互利、包容、全面和现代的自贸协定。其核心突破在于实现了从“边境上”开放向“边境后”规则对接的质变。与侧重关税减免的1.0版、扩大市场准入的2.0版不同,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突出了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绿色产业、供应链互联互通等9个领域。

在服务贸易领域,中国—东盟自贸区3.0 版对“商业存在”的定义进行了拓展,明确扩展至分支机构、代表处等多种形式,允许缔约方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入对方市场。这为区域服务业的跨界整合提供了法律保障。

数字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重要亮点。其不仅规范了数据跨境流动、电子认证等基础规则,更建立了数字贸易便利化的合作框架。这为区域内的产业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例如,在电子商务领域,“海外仓+直播电商”模式兴起,让越南藤编、泰国榴莲等东盟特色商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缩短至72小时以内。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明确了合作细节和标准,有利于区域数字产业的进一步融合。

新模式新业态将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实施的必然结果。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关于产业链供应链互联互通的相关协议,将催生区域产业链的深度重组。以汽车产业为例,中国汽车零部件经中老铁路运抵泰国整车厂的时间将从 21 天缩短至 7 天,带动中国与东盟的汽车合作蒸蒸日上,形成 “中国研发—东盟制造—全球销售”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 版将极大助力中国与东盟的供应链互联互通,推动双方供应链和产业链合作更为紧密,为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大稳定性。

产业协同升级:从要素流动到价值共创的飞跃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通过拓宽合作领域、深化产业融合,进一步升级双方经济合作。

近年来,中国—东盟自贸区推动双方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双方产业互补性深度释放。例如,2024年东盟对华钢铁及有色金属制品出口较2019年增长超两倍,东盟对华农产品、食品饮料等产品出口增幅均超50%;同期,中国对东盟机电产品、化工品出口增速超70%,车辆运输设备出口实现翻番。这种良性贸易互动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框架下将持续深化。双方更多高附加值产业间的贸易会持续快速增长,带动双方产业协同升级。

绿色经济将成为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的新增长极。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能效提升等领域的技术标准互认机制逐步建立,推动区域绿色产业链加速形成。例如,中国南方电网与越南、老挝、缅甸实现电网互联互通,跨境电力贸易中清洁能源占比超 90%,有力支撑澜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民生用电,有效形成南方区域与澜湄区域电力余缺互济、优势互补新格局,并且每年区域碳排放大量减少。此外,中国与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合作也蒸蒸日上。这些合作不仅契合东盟国家的能源转型需求,也为中国新能源产业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

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从经济合作到民心相通

在自贸区等机制和政策的推动下,中国与东盟推动的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正在重塑东盟的经济地图,提振东盟经济发展的信心。  

中企承建的柬埔寨金港高速通车后,柬埔寨进入“高速公路时代”,从金边到西港的车程从5小时缩短至2小时,拉动沿线各省投资和消费需求;中老铁路开通以来,在货物装卸、物流等领域累计招聘老挝员工3500多人;中印尼合建的雅万高铁将雅加达与万隆的通勤时间从 3 小时缩短至 40 分钟,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这些成绩不仅是工程合作的奇迹,更是改善民生的发展引擎。

中国与东盟的项目合作、人才培养,不仅助力双方经济合作蓬勃发展,也构成了双方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智力支撑和情感基础。伴随中老铁路建设诞生的老挝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已培养 1000 余名本土技术人才。这种“项目建设+能力建设”的模式,使合作成果具备可持续性。鲁班工坊在泰国等东盟国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青年带来发展新机遇,为双方合作企业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工人,既提振了双方经济合作的信心,也让东盟大量普通民众切实感受到合作带来的实惠。这些“小而美”的发展与民生项目,正是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石。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 1.0 版和2.0版助力下,双方经贸合作带动民心相通成绩斐然。未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作为前两版的升级版,将在上述乃至更多领域推动双方经贸合作、人才培养。其深远意义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数据上,更在于巩固和提升双方“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全方位的合作格局。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带动的人文深化交流,也将持续筑牢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社会基础。

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教授

供稿:聚焦中国

(《中国报道》2025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