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无创监测技术革新心肺功能评估!我国专家发布 6 分钟步行试验临床应用新指南

发布时间:2025-10-13 14:43:12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心肺功能评估是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诊疗与康复的核心环节,传统评估手段长期面临精准性不足、操作门槛高等难题。近日,由黄慧玲、高峰、王瑞梅等专家团队撰写的《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下的 6 分钟步行试验: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指南》正式发布。该研究创新性将高清阻抗心动图(HD-ICG)技术与经典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结合,建立标准化操作体系,为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精准心肺功能评估提供了 “可落地” 的临床方案,填补了国内无创心输出量监测指导运动功能评估的规范空白。

破解临床痛点:传统评估方法的 “两难困境”

据了解,临床常用的心肺功能评估手段长期存在 “主观性强” 与 “高门槛” 的矛盾。传统功能储备评估如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依赖医生询问或患者自述,缺乏客观数据支撑;作为 “金标准” 的心肺运动试验(CPET)虽能精准测量代谢、通气指标,但设备成本高、操作复杂,且难以覆盖老年、重症等行动受限患者。

“6 分钟步行试验(6MWT)因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优势,自 1985 年应用以来已成为临床主流评估工具,但学习效应、结果解读无统一标准、非心肺因素干扰三大局限,始终影响其精准性。” 指南牵头专家介绍,研究团队通过全国范围调研发现,29 个省份 465 名医护人员中,50.1% 会常规开展 6MWT,但 30% 对评估准确性存疑,40%-60% 认为操作耗时、场地受限是主要障碍,而 85.4% 的受访者期待通过技术革新提升试验精准度。

技术突破:无创心输出量监测让评估 “更精准”

针对传统 6MWT 的短板,指南创新性引入无创心输出量测量系统,以高清阻抗心动图(HD-ICG)技术为核心,实现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实时动态监测。该技术通过检测心脏舒缩引发的胸部阻抗变化,可精准计算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外周血管阻力(SVR)等关键参数,有效排除肌肉氧提取能力、患者主观努力程度等非心肺因素干扰。

“以往 6MWT 仅靠‘步行距离’单一指标判断,现在结合 HD-ICG,能同步捕捉运动中的心功能变化。” 专家举例说明,若患者在步行中出现每搏输出量(SV)平台期或持续下降超 1 分钟,可及时提示心肌缺血或心功能失代偿,为风险预警和治疗调整提供依据。指南中明确,低至中等强度运动时,健康人群 SV 应逐步增加,增幅低于 20%-30%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这一判断标准为临床提供了量化参考。

落地保障:构建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

为确保技术可在各级医疗机构推广,指南从适应证、操作环境、流程到结果解读,建立了全链条标准化规范。在适应证方面,明确该试验可用于不明原因呼吸困难评估、心肺疾病诊断、术前风险预测、康复运动处方制定等 9 类场景;禁忌证则细化为绝对禁忌(如近 3-5 天急性心梗、未控制心衰等)和相对禁忌(如血压>200/120mmHg、严重肺动脉高压等),为临床筛选患者提供清晰依据。

操作流程上,指南对设备准备、患者预处理、测试实施等环节做出细致规定:例如测试场地需为 30 米长直走廊,每 3 米设标记;患者需提前 10 分钟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电极放置需精准定位胸骨角、心电图 V5 位置等 6 个点位,确保监测数据准确。同时,指南还给出标准化鼓励语言示例,如 “您做得不错,还要走 5 分钟”,减少人为因素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在结果解读环节,指南创新性提出 “心肺功能四级分级法”:6 分钟步行距离(6MWD)<300 米为重度心功能不全(1 级),300-374.9 米为 2 级,375-449.5 米为 3 级,>450 米为 4 级;并提供 6MWD 预计值计算公式(男性:7.57× 身高 - 5.02× 年龄 - 1.76× 体重 - 309 米;女性:2.11× 身高 - 5.78× 年龄 - 2.29× 体重 + 667 米),帮助临床医生快速判断患者功能状态。此外,指南明确 6MWD 增加 30-50 米具有临床意义,为治疗效果评估提供量化标准。

临床价值:为个性化诊疗与康复 “保驾护航”

该指南的发布,不仅提升了心肺功能评估的精准性,更直接为临床诊疗和康复方案制定提供支撑。例如在运动处方优化中,指南提出:若患者运动中出现 SV 平台期,可将 85%-90% 的 SV 阈值心率作为靶心率;若 SV 持续上升,则通过储备心率法或代谢当量法计算靶心率,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这一个性化方案,尤其适用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患者的康复管理。

“指南的核心价值在于‘让精准评估走进基层’。” 专家表示,无创心输出量监测设备成本远低于 CPET,操作流程简单,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均可掌握,能有效解决基层医疗机构 “想评估却缺技术” 的难题。未来,随着该指南的推广应用,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心肺疾病早期诊断率、治疗有效率和康复达标率,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有力支撑。

(黄慧玲、高峰、王瑞梅)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