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呼吸困难、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出现时,如何精准判断心肺功能状态?作为融合呼吸生理学、运动医学与心血管病学的 “全能检测手段”,心肺运动试验(CPET)正成为临床诊疗的关键支撑。近日,黄慧玲、吴岩、陈飞等专家团队撰写的《心肺运动试验介绍及禁忌症》系统解读发布,从检测原理、核心指标到禁忌规范,全方位梳理 CPET 的临床价值与安全边界,为各级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此项技术提供权威指引,助力心肺疾病精准诊疗与康复管理。
突破传统:动态监测解锁心肺功能 “隐藏密码”
“与静态检查不同,CPET 的核心优势在于‘动态评估’—— 通过模拟人体运动负荷增加过程,捕捉心肺与代谢系统的实时反应。” 专家介绍,传统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肺功能检查,难以全面反映机体在活动时的心肺储备能力,而 CPET 通过让受试者在跑步机或功率车上逐级增加运动强度,同步监测吸入氧气量(VO₂)、呼出二氧化碳量(VCO₂)、心率、血压等关键参数,能更立体地呈现心脏、肺脏、血液循环与骨骼肌代谢的协同作用。
这种 “动态视角” 让 CPET 成为鉴别病因的 “利器”。例如,同样是 “活动后气短”,心源性疾病患者可能表现为通气二氧化碳当量(VE/VCO₂ slope)升高,而肺源性疾病患者则多伴随氧合功能异常;对于心衰患者,CPET 可通过最大摄氧量(VO₂max)精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 当 VO₂max 低于 14 ml・kg⁻¹・min⁻¹ 时,往往提示需考虑心脏移植,这一指标已成为心衰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

核心指标:多维度参数搭建诊疗 “决策矩阵”
在 CPET 的检测体系中,一系列关键指标共同构成了评估心肺功能的 “数据坐标系”。其中,最大摄氧量(VO₂max) 作为 “黄金指标”,直接反映机体运输与利用氧气的极限能力,是衡量心肺储备的 “标尺”;无氧阈(AT) 则标志着运动中机体从有氧代谢转向无氧代谢的转折点,因受主观努力影响小,成为制定安全运动处方的核心依据 —— 医生可根据 AT 对应的运动强度,为患者设计 “不超纲” 的康复训练方案,兼顾疗效与安全。
此外,通气二氧化碳当量(VE/VCO₂ slope) 可精准提示肺循环压力,是心衰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呼吸气体交换率(RER) 能反映运动中碳水化合物与脂肪的代谢比例,为糖尿病、肥胖症患者的运动营养干预提供参考;心率恢复(HRR) 则可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辅助判断心血管系统的调节能力。这些指标相互补充,为临床诊断、病情分级、预后判断搭建起全面的 “决策矩阵”。
临床应用:从疾病诊疗到公共安全的 “多场景覆盖”
CPET 的应用价值已渗透到多个医疗领域。在心血管疾病领域,它不仅能鉴别呼吸困难的病因,还可对心衰、冠心病患者进行病情分级,例如通过 VO₂max 将心衰患者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指导治疗方案选择;在呼吸系统疾病方面,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动脉高压患者,CPET 能揭示单纯肺功能检查难以发现的运动受限机制,如是否存在通气功能障碍或氧利用障碍。
在外科术前评估中,CPET 已成为国际公认的 “风险筛查工具”——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肺储备能力,预测心脏外科、肺部手术及大型腹部手术的术后并发症风险,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耐受手术;在运动康复与代谢疾病管理中,CPET 可根据无氧阈为糖尿病、肥胖症患者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避免盲目运动导致的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我国已将 CPET 纳入飞行员常规体检项目,每半年一次的检测为飞行安全提供重要保障,体现其在高风险职业健康管理中的独特价值。
安全红线:严格禁忌与监护筑牢 “防护屏障”
尽管 CPET 是无创检测,但作为运动负荷试验,仍存在诱发心律失常、急性心衰等风险。为此,专家团队在解读中明确划分了 “绝对禁忌” 与 “相对禁忌” 红线,为临床筛选受试者提供清晰标准。
绝对禁忌症包括:未控制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性心力衰竭、有症状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或夹层、急性心肌炎及心包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肺栓塞与呼吸衰竭、严重哮喘发作、静息血氧饱和度低于 85%,以及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严重感染、内分泌危象等。此类患者需完全避免进行 CPET,以防引发严重不良事件。
相对禁忌症则涵盖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无症状的中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严重肺动脉高压、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卒中或下肢血栓、严重贫血、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专家强调,这类患者若确需检查,需在经验丰富的医护团队监护下进行,且检查前需完善超声心动图、基础心电图等筛查,检查中配备除颤仪、抢救药物及心肺复苏设备,全程做好风险防范。
未来展望:技术革新让 “金标准” 更贴近临床需求
随着精准医疗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CPET 的应用场景正不断拓展。专家指出,未来人工智能算法将进一步优化 CPET 的参数分析效率,实现复杂气体交换曲线的自动化解读,减少人为误差;便携式气体分析设备与远程监测技术的突破,有望让 CPET 从医院实验室走向社区和家庭,为慢病患者提供连续的运动评估与康复指导;而结合影像学、分子生物学的多学科融合研究,将更深入揭示心肺代谢与运动能力的内在关联,推动运动康复、营养干预与疾病治疗的深度结合。
“CPET 不仅是评估心肺功能的‘金标准’,更是连接疾病诊疗与健康管理的重要纽带。” 专家表示,此次系统解读的发布,将助力更多医疗机构规范开展 CPET 技术,让这一 “精准检测工具” 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诊疗与康复方案,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黄慧玲、吴岩、陈飞)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