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艺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开启水墨创作新维度——陈国辉美术馆在广东白云学院正式落成

发布时间:2025-10-13 16:22:58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10月12日上午,陈国辉美术馆在广东白云学院(北校区)图书馆正式落成并对外开放,同期举办“艺科融合水墨探索展”和“诗证流年书法展”。这一重要文化事件标志着广东高校在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支持前沿艺术探索方面迈出坚实一步,也为传统水墨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创新范本。

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写意油画学会主席杨尧;中山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原;广东省书法院书记、一级书法家范觉桂;澳门城市大学创新设计学院院长王伯勋;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谢天赐;阳江市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林冠儿;广东白云学院副董事长谢少华;广东白云学院党委书孙国忠;广东白云学院校长刘剑锋;广东经贸文化促进会会长赵刚;原团中央主管中国产经新闻广东站副站长、广东经贸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梁彬等领导嘉宾近500人出席了揭幕仪式。

陈国辉,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博士生导师;泰国班颂德帕亚国立皇家大学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广东省机器人设计与文化传播专委会会长、ECl艾奇奖国际评审专家。近年来致力于人工智能与视觉艺术创作及理论等研究。其作品被泰国总理府、清迈府接待厅、北京恭王府、韩国国立昌原大学展览、台湾成功大学美术馆、马来西亚第一现代美术馆、全球古董车收藏协会、新加坡华人画廊、阳江市人民政府接待厅、宁波美术馆、岭南美术馆、日本松美术馆、山东青州美术馆及其他单位和个人收藏。

陈国辉教授作为兼具艺术家与人工智能学者双重身份的代表人物,多年来致力于水墨艺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科融合”创作路径。他通过“先生成草图再创作”及“自我风格迁移系统”,将个人笔墨语言与审美特质数字化、算法化,实现了人机协同的创造性对话,突破了传统水墨的表现边界。

此次展览系统呈现了陈国辉教授近年来的水墨探索成果,涵盖虫草系列、禽鸟系列、瓶花系列、重彩山水系列、雨荷系列等五大主题。作品不仅题材丰富,更在形式、质感与意境上展现了科技赋能带来的全新可能:虫草之精微、禽鸟之灵动、瓶花之绚烂、山水之构成、雨荷之朦胧,共同构建出一幅多元而立体的当代水墨图景。

“诗证流年——陈国辉诗词与书家题写展”以陈国辉教授的原创诗词为内容内核,汇聚南北多位知名书法家共同题写,实现了“诗”与“书”的深度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诗以言志、书为心画”的艺术境界。陈国辉教授素来钟情诗词创作,于教学与研究之余偶得佳句,积年累月,诗作渐丰。其诗词作品既是个人心迹的流露,亦是岁月流转的印证。为拓展诗词的呈现维度,此次展览特邀范桂觉、谢小铨、吴慧平、朱百钢、秦金根、陈凯(山东)、陈凯(广东)、陈育、洪权、吴晓懿、麦录、林书杰、李林慧、李铁军、罗炳生、朱广贺、黄一汉、徐瑞华、李庙华、李广志等南北方家,以墨笔书写其诗心。“诗证流年”书法展不仅是对陈国辉教授文学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诗书合一”文化的当代传承与创新实践。通过诗与书的交融,构建出一个兼具人文温度与学术深度的艺术场域,为观众理解文人艺术的当代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除静态作品外,展览还设置了跨媒体艺术互动体验与AIGC视频生成等项目,进一步增强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对话,展现科技如何拓展艺术表达的维度。

广东白云学院此次永久收藏陈国辉教授45件代表性作品,并专设美术馆进行珍藏、研究与展示,是对其艺术成就与创新理念的高度认可,也是双方长期合作的制度化成果。陈国辉美术馆不仅作为作品展示与学术研究的平台,更将成为广东白云学院校园美育与科研融合的重要载体。陈国辉美术馆的落成,其意义远超于一座物理空间的设立,象征着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新型创作与教育模式正在形成,也为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的实践案例。作为高校内的艺术机构,陈国辉美术馆将持续推动艺术创新、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成为连接高校、艺术界与社会公众的文化枢纽。

“艺科融合水墨探索展”和“诗证流年书法展”即日起至面向公众开放,欢迎广大师生、艺术爱好者及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共同见证水墨艺术在人工智能时代焕发的全新活力。(陈赞亮)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