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今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为“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旨在呼吁全球加强灾害风险管理,推动韧性社会建设。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山东省淄博市以实际行动响应主题,聚焦近期持续强降雨引发的“秋汛”对农业生产的重大冲击,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迅速部署战“秋汛”保农时行动,科学施策护“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展现出强大的防灾减灾能力和韧性担当。
近期,淄博市遭遇持续强降雨天气,多地出现积水、内涝现象,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玉米、花生、地瓜等作物面临大面积减产风险,部分低洼地带农田被淹,灌溉设施损坏,农户经济损失惨重。这场“秋汛”不仅是自然灾害的考验,更是检验城市韧性建设的试金石。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多部门联合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农业生产恢复。
市农业农村局作为主力军,迅速调集应急队伍、农机设备和救灾物资,开展大规模抢收救灾行动。在受灾严重的区域,数千名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奔赴一线,帮助农户抢收成熟作物,疏通排水渠道,加固堤坝。同时,农业部门派出专家组指导灾后补种和技术恢复,提供低息贷款和保险理赔支持,确保受灾农户尽快恢复生产。战“秋汛”保农时行动中,重点落实科学施策,如推广耐涝作物品种、优化排水系统、加强气象监测预警等措施,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推动“三秋”生产有序推进。
灾害无情人有情。10月2日,市农业农村局发布《关于做好“三秋”生产应对降雨天气的指导意见》,除指导玉米晾晒烘干,还搭建“烘干设备+农户”对接平台,公布全市37家粮食烘干中心、138名履带式玉米收获机机主联系电话,农户可就近获取服务,解决“烘干难、收割慢”问题。
淄博市将加大对防灾基础设施的投入,包括完善农田排水工程、提升抗洪能力、构建智慧农业监测体系等。通过这些“韧性投资”,不仅能有效降低未来灾害风险,还能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目前,抢收救灾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受灾农田排水率达85%以上,预计可挽回经济损失数亿元,秋收进度较灾前加快10%以上。
淄博市将继续以国际减灾日为平台,推动“投资韧性建设,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理念落地生根,为建设和谐、韧性淄博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行动,共创无灾未来。(李建国 黄耕)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