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中国出口、进口连续3个月实现双增长

发布时间:2025-10-13 16:11:43 来源:中国报道

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海关总署9月8日发布最新外贸数据显示,从月度走势看,8月份,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8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虽比7月下降3.2个百分点,但出口2.3万亿元、进口1.5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和1.7%,连续3个月实现双增长。

“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货物贸易延续平稳增长态势。广大外贸企业不断以高质量供给适配国际市场需求,单月出口连续6个月增长,国内生产消费回升向好带动累计进口增速逐月提高。”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分析道。

先进制造产品提供有力支撑

回顾今年前8个月的外贸形势,吕大良提到了“活力不断释放”。这股活力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传统低附加值商品出口加速下降,技术含量较高商品的出口则继续增长,尤其是机电产品出口显示出非凡的拉动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梳理发现,今年8月单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当月总体出口额的比重已超过61%,创下本年内的月度最高值。纵观今年前8个月,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10.6万亿元,增长9.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为60.2%。

机电行业涵盖家用电器、手机、电脑、船舶、汽车等多个领域。苏剑强调,这其中,尤其是集成电路、汽车出口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数据显示,8月份的集成电路出口金额同比大幅提升32.78%,连续5个月维持20%以上的同比增幅。在汽车出口方面,8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31%,环比增长8.26%,连续3个月维持10%以上的同比增幅。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白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最近2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占比始终在接近60%的水平徘徊,今年终于取得实质性突破,达到60.2%,这背后是中国制造数年来的持续突破。在白明看来,这一过程犹如一场“接力赛”——前几年是家电,后来是手机,如今是“新三样”。由于总有新的“领头羊”出现,从而驱动了我国外贸整体持续向前。

作为近年来我国出口的“新名片”,新能源汽车的出口结构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的新能源汽车出口中,纯电车型(BEV)、插电混动(PHEV)和增程式电动车(EREV)分别出口13.4万辆、6.5万辆和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66.4%、230.1%和4658.3%。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看来,这一结构变化反映出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技术路线上的多样化布局,正逐步赢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的内生动力更足,在错综复杂的外部形势下,就更需要看到这些机电产品的内生竞争力。”白明认为,机电产品前景广阔,但实现外贸出口的持续增长,意味着今后必须要厚植产业根基。

早在今年4月,美国突然宣布征收所谓的“对等关税”,对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造成显著冲击,部分企业订单锐减,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经历了一段较为困难的时期。

冲击之下,机电行业出口为何依旧能够实现逆势增长?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韧性的背后,首先得益于中国机电行业所具备的全产业链优势。门类齐全、集群效应显著的供应链体系,不仅有效缓冲了外部风险,也强化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正是这种难以复制的产业生态,使中国机电产品逐渐成为全球采购的首选,为机电产品出口逆势增长提供了支撑。

贸易伙伴“多点开花”

“朋友圈”方面,东盟、欧盟、美国为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今年前8个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93万亿元,同比增长9.7%,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7%;对欧盟、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3%和下降13.5%。同期,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15.3万亿元,增长5.4%。

作为主要的贸易伙伴之一,美国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受到全世界广泛关注。8月当月,我国对美出口额同比增速为-33.12%,已连续第5个月两位数负增长,这导致8月当月的出口增速整体放缓。但同时,我国对其他经济体出口仍维持较高增速。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认为,贸易多元化正在对外部经贸环境波动形成重要缓冲,这也是8月出口保持同比正增长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对非洲、东盟、欧盟、澳大利亚、日本等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其中,对非洲、东盟、欧盟、澳大利亚的出口呈双位数增长,分别达26.4%、23%、10.8%和10.4%。

非洲市场增长迅速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分析认为,非洲人口众多,对基础设施和生活用品需求量大。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积极投资铁路、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项目,这推动了工程机械、钢铁、汽车等产品的出口。与此同时,中国出口商品在价格上也具备优势。

“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的出口占我国对外出口总额的50%以上,同比增长10.7%,高于全部出口额增速4.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尽管面对高关税冲击,但出口国别结构发生了变化,我国拓宽了出口渠道,使得出口总额增速并未发生断崖式下滑。”苏剑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

贸易伙伴“多点开花”夯实了外贸增长的基础,未来,通过与这些贸易伙伴深化制度性合作,将进一步释放开放红利,为我国出口持续拓展新空间。

以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为例,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进程正在加速。继今年5月双方宣布全面完成3.0版谈判后,东盟秘书长高金洪透露,升级版议定书预计在今年10月正式签署。

据悉,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包含了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关程序与贸易便利化等9个新增章节。商务部副部长鄢东9月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作为中国和东盟共同维护和深化自由贸易的标志性成果,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将为区域和全球贸易注入更大的确定性。后续中方还会围绕9个达成双方共识的重点领域开展互利合作。其中,在绿色领域,将推动绿色贸易发展,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

官方数据之外,进入9月,一系列致力于深化区域合作的展会密集召开,为观察中国外贸提供了又一个视角。

9月8日,以“携手中国 投资未来”为主题的第25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厦门开幕,来自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团,以及15000多家企业参展参会;9月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闭幕,集中首次发布100余项行业新标准、新产品、新技术,签约重点项目298个,合同金额超2000亿元,涉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领域;9月17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共取得成果超700项,其中经贸项目签约超500项,多领域、多形式成果超270项。

分析认为,这些国家级展会不仅是促进双向投资、深化区域合作的重要抓手,更通过持续释放开放信号,推动中国与全球市场在产业链、供应链和创新链上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

民营企业引领增长

中国外贸能够顶住外部压力实现逆势增长,背后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灵活应变、主动出击。

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规模前500位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据了219家,较去年同期增加20家;同期,民营企业进出口同比增长7.4%,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7.1%,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中,民营企业占比近一半。

“广大外贸企业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大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加快产品转型升级步伐,不断以高质量供给适配国际市场需求,赢得全球青睐的同时展现出较强竞争力。”吕大良表示。

“这也说明民营企业外贸‘稳定器’的作用在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的稳定发展直接关系到宏观经济大局。”苏剑强调,民营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健表现,也为保障社会就业稳定与推动技术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5年以45.2%的出口占比首次超越外资企业以来,民营企业便稳居我国出口“主力军”地位。到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提升至55.5%,并创造了“三个首次”——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民营企业首次成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最大进出口主体,占比达48.5%;民营企业占我国消费品进口比重首次超过50%,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至51.3%,其中在日化用品、水果等产品中比重超过六成。

海关总署相关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已连续21个季度同比增长,增速持续领先。

为从根本上激发民营企业活力,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持续协同发力,以稳定的法治环境、精准的政策支持,持续推动民营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截至目前,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召开了6场企业座谈会,聚焦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落实、“十五五”规划编制、科技创新、扩内需稳就业等关键议题,邀请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领域企业代表畅所欲言。

苏剑预判,未来几个月我国外贸将面临“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复杂局面,民营企业对此的感受或将尤为深刻。风险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西方主要贸易伙伴国处在“大选年”,这加剧了贸易政策多变的风险;二是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推行的一系列激进关税政策,导致全球关税壁垒高企,为贸易环境带来了显著的不确定性。

有分析指出,从今年前8个月的表现来看,民营企业今后在应对这些不确定性上将更有底气和动力。具体而言,民营企业在出口品类更加注重创新、智能、绿色和高附加值,不断以高质量供给适配全球需求。同时,大量中小微企业通过产品创新与本地化运营,在多元的新兴市场中深耕,不仅带动了产业链发展,更彰显出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和电商生态上的优势,诸如跨境电商、海外仓、数字支付等,也将继续为民营企业出海创造便利。

(《中国报道》2025年10月刊)

责任编辑:柴晶晶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