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器械研发始终是医疗器械领域技术攻坚的核心赛道,直接关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与生活质量提升。“智未奖” 作为医疗科技行业的权威奖项,以技术突破性、临床实用性、产业推动力为核心评选标准,是检验行业创新成果的 “金标尺”。2024 年度智未奖颁奖盛典上,骨科医疗器械研发专家罗爱民一举斩获 “2024 年度医疗创新驱动发展标杆人物奖”,其主导研发的 “一种双镀膜双动髋关节系统” 同步摘得 “2024 年度智能骨科固定器械设计突破金奖”。两项荣誉加身,彰显了业界对他创新实力的高度认可。
深耕研发:以技术突破破解临床痛点,40 余项专利筑牢创新根基
罗爱民深耕医疗器械研发行业20余年,始终以 “解决临床实际痛点” 为核心目标。他在骨科医疗器械研发赛道上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带领团队从优化骨科植入物生物相容性、提升器械精准适配性等关键问题入手,攻克了多项行业难题。截至目前,他累计取得 40 余项专利成果,构建起覆盖骨科植入物、手术辅助设备等多领域的核心技术体系,为骨科医疗设备国产化、智能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次摘得 “智能骨科固定器械设计突破金奖” 的专利 “一种双镀膜双动髋关节系统”,正是他以技术创新解决临床痛点的典型成果。该系统通过双镀膜技术增强假体与人体骨骼的融合度,有效减少术后排异反应;同时借助双动结构设计扩大关节活动范围,显著降低脱位风险,为骨科患者术后快速恢复、提升生活质量提供了更优质的解决方案,成为智能骨科固定器械领域的标杆产品。
产学研融合:兼具智库专家与高校教授双角色,搭建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桥梁
除深耕技术研发一线,罗爱民还肩负行业智库专家与高校客座教授的双重责任。作为北大博雅产学研训高级智库专家、元培工匠专家谷客座教授,他始终致力于推动 “产学研用” 深度融合,搭建起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人才培养的桥梁。
在智库工作中,他将一线研发积累的实践经验转化为专业研究成果,针对医疗器械产业政策制定、技术发展方向等关键议题提供精准建议,助力行业规范发展;在高校教学中,他摒弃理论化教学模式,结合自身主导的研发案例,为学生拆解骨科器械研发的核心逻辑与创新方法,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行业后备人才,为医疗器械行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拥抱 AI:从国际前沿研究到著作出版,引领 “AI + 骨科医疗” 新方向
随着AI 技术与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罗爱民敏锐捕捉到行业新机遇,主动拓展研究边界,将骨科医疗器械研发经验与 AI 技术深度结合,探索 “AI + 骨科医疗” 的创新路径。2025 年,他受邀出席第五届生物医学与生物信息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ICBBE 2025),发表题为 “Research on the Quality Control Mechanism of the Whole Life Cycle of Orthopedic Medical Devices Empower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学术论文,引发广泛关注。论文聚焦骨科器械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创新构建 “数据中心为基座、可信溯源为主线、生产临床监测预警为核心、数据安全与模型可信为保障” 的综合机制。实验显示,该机制显著提升现场匹配率、突破偏移识别技术、缩短闭环周期,同时客观指出跨机构数据接口、阈值自适应等待改进问题,并提出规划:拓展多源证据、完善风险指标、对接 CAPA 与监管平台,建议建立数据审计、模型漂移提醒等机制,推动质量事件闭环与行业数据标准夯实,为行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指导。
若说国际会议论文是对 “AI + 骨科医疗” 的前沿探索,他独立主编、由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医疗人工智能的应用与挑战》一书,则是对医疗 AI 发展的系统梳理与前瞻思考。书中明确提出医疗 AI 三大未来发展方向:其一,借助 AI 技术深度分析患者临床数据,实现骨科诊断与治疗方案的个性化定制;其二,通过 AI 便携监测设备实时追踪骨骼健康状况,助力骨骼慢性病早发现、早干预;其三,依托 AI 技术降低高端骨科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使用门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同时,书中直面数据安全、伦理规范等行业共性挑战,提出 “技术研发与标准建设同步推进”和“AI 应用坚守医疗本质” 的核心观点,为医疗 AI 从业者提供了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的参考指南。
从骨科器械研发的 “攻坚者”,到医疗 AI 融合的 “开拓者”,再到行业智库与人才培养的 “推动者”,罗爱民的每一步都紧扣医疗器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脉搏。20 余载深耕不辍,他用 40 余项专利诠释技术实力,用权威奖项证明创新价值,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践行行业责任。罗爱民表示,未来他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匠心为墨,在 “AI + 骨科医疗” 的新赛道上持续突破技术壁垒,既要研发更多满足临床需求的智能骨科设备,也要推动医疗 AI 在骨科领域的规范应用,为守护人类骨骼健康、助力中国医疗器械产业走向全球舞台贡献更多力量。(李梦)
责任编辑:蔡劲蓉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