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生活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获批2025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发布时间:2025-10-15 13:13:07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今年8月,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做好2025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成功获批2025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创建于2002年,是山东省最早一批建立的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急危重症救治与研究中心。历经23年、几代团队的共同努力,如今科室已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重症医学中心。这一国家级荣誉的获得,不仅标志着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的诊疗水平、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得到了国家最高权威机构的认可,更是滨医附院整体医疗实力和高质量发展征程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日前,记者采访到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原主任、主任医师王晓芝,重症医学科主任王涛,护士长商全梅,由他们来介绍这份“国字号”荣誉获得的幕后故事,并展望科室未来发展的广阔前景。

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路径,助力科室在全国脱颖而出

“得知科室成功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那一刻,我们全体医护同仁都非常激动和自豪。这是几代人接力奋斗的结果,更是国家对科室整体实力的高度认可。”王晓芝说,“科室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医院在政策、资金、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的坚实保障,每一位医生、护士、技师都为此倾注了心血。”

在王晓芝认为,科室能从全国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在于始终坚持“医、教、研协同发展”的路径。“我们不仅专注于救治水平的提升,同样重视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临床实践反哺科研,科研成果提升临床质量的良性循环。”王晓芝说。

“以解决临床难题为导向的科研创新力,是我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从病房中来,到病房中去’的研究理念,科研选题始终源于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真实困境和未满足的需求。”王涛说。而这种坚持“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使科室的研究成果能够迅速转化为提升救治成功率的临床方案,形成了“临床问题-机制研究-技术创新-临床转化”的良性循环。

而另一个关键点,在于科室形成了结构合理、具备“自我造血”功能的人才梯队。“国家级平台离不开国家级人才的支撑,我们不仅拥有以吕长俊、王晓芝等教授为代表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导等学术带头人把握前沿方向,更有一大批中青年骨干在多个亚专业领域中深耕不辍。”王涛说。

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近3年来,每年均有1至2名来自国内“双一流”顶尖医学院校的博士加入团队,其中多为滨医附院自主培养的优秀学子学成归来。这充分体现了医院和科室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强大的吸引力。此外,重症医学科高度重视青年医生的早期定向培养,鼓励其早日确立科研与临床方向,并积极提供实践平台与创新空间

“如今,科室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有机结合、‘传帮带’有序衔接的成熟梯队格局。”王涛说,“正是凭借这样一支兼具高度与梯度、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团队,我们才能将宏观的临床规划与科研蓝图一步步转化为现实,持续推动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23年发展积淀转化为成果,见证科室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回顾科室23年的发展历程,从2002年起步时期仅有7张床位、少量专业人员,到2018年开放床位增至71张,硬件设施与整体功能实现大幅提升,到如今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百人团队,发展步入全新历史时期。

而在这一过程中,以下几个关键节点至关重要:

2002年实现独立建科,奠定规范化发展的基础,迈出了从无到有的关键第一步;

2009年,搬入住院一部新病房,规范开展肺保护性机械通气、人工肝及连续性血液净化、血浆滤过吸附技术、系统引入ECMO技术等一系列高精尖生命支持技术,推动救治能力实现第一次质的飞跃;

2012年,科室被评为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3年获批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

2018年,迁至新门诊医技综合病房大楼,开放床位71张,业内率先设置亚重症病房,开设ICU后门诊,常规化应用体外膜肺氧合技术包括移动ECMO、多模式转换、清醒ECMO等,标志着对最危重患者的心肺功能支持达到区域顶尖水平,成为技术攻坚的重要里程碑;

2020年,再次被评为第二批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并于当年被评为全国重症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正式确立八大亚专业方向,推动科室从“大而全”向“精而强”转型,实现从规模扩展向内涵建设的升级。

“近年来,科室大力推进科研转化,深化重症呼吸、重症心脏、重症感染、重症康复等亚专科建设,整体实力显著提升,为成功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奠定了坚实基础。”王晓芝说,而本次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既是对过往积淀的高度认可,更是开启未来发展新征程的发令枪。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症医学科的八大亚专业设置。“我们基于危重患者救治疾病谱系、技术复杂程度和人员团队兴趣三者结合,经过充分论证后逐步形成的。”王涛说,“实行过程遵循‘带头人牵头、团队跟进、全科支持’的原则,确保每个亚专业都有一支深度钻研的队伍。”

而精细、精准的专业划分,其优势非常明显。一方面提升了专业“深度”:选派优秀中青年医疗护理骨干外出进修学习,让医生在特定领域做深做透,成为“专家中的专家”,对疑难杂症的研判更精准,治疗方案更优化。另一方面扩展了治疗“广度”:当面对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复杂病人时,不同亚专业的专家能迅速组成“最强战队”,实现多对一的精准打击,避免了单打独斗的局限性。通过“专综结合”的模式,有效提升救治成功率。

努力建成国内先进的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医学研究及科研创新中心

在未来的数年时间里,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围绕“建设成为国内先进的急危重症诊疗中心、教学培训中心、医学研究及科研创新中心”这一发展目标,明确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施路径。以此为契机,科室将通过持续深耕临床与科研,力争在国家层面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在医疗技术上,我们已经与国内先进水平接轨,但在精准化、个体化治疗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在科研上,我们也需要产出更多能直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王晓芝说,“同时,在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我们还需要持续加力。并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重症医疗。”

“我们将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遵照国家及山东省关于加强重症医学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重症医学‘预警-预防-器官支持-长期预后’的急危重症救治和慢性病管理体系。”王涛说,“同时,利用环渤海区域丰富病源资料,开展高水平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利用智能化重症监护系统和线下平台,实现优质重症医疗资源的广覆盖与高效利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在医疗技术提升方面,科室将在巩固现有优势技术基础上,重点攻关重症智慧医疗(如AI辅助决策)、器官支持技术的前沿整合(如人工肝、人工肾的联合应用)、重症感染精准化治疗等领域,力争实现技术上的引领性突破;

在设备平台升级方面,规划建设区域性重症医学研究中心和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引进更先进的监测、诊断和支持设备,为科研与临床提供强大硬件支撑;

在区域辐射引领方面,依托专科联盟,建立标准化、同质化的区域质控体系,推广适宜技术,扩大远程会诊覆盖网,真正实现优质资源下沉。

“科研转化始终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将通过建立临床生物样本库、大数据中心,立足大学附属医院优势、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加速从‘实验室发现’到‘临床应用’的转化速度,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转化模式,加速新技术与新产品在重症医学领域的验证与推广,让患者最快受益。”王涛说。

深化“互联”共享提升区域整体水平,为黄河三角洲患者提供国内顶尖医护服务

成为国家级平台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认可,也意味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肩负更多的使命。滨医附院重症医学科作为“黄河三角洲区域重症医学专科联盟”的理事长单位,也将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区域整体医疗服务水平。

一方面,科室将强化“造血”功能,定期举办联盟内学术会议、标准化培训、技能大赛等,接受基层医护人员来我科免费进修,培养本地优秀人才。

同时,将深化“互联”共享,完善区域远程危重患者会诊平台,建立疑难病例讨论远程系统,向上向下互动,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

此外,还将推动“同质”管理,牵头制定联盟内诊疗规范、质控标准,组织专家进行现场督导和飞行检查,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我们的目标,是让黄三角地区的百姓,无论身在何处,都能享受到接近国家级水平的重症救治服务。”王涛说,“让最危重、最复杂的患者,在这里能得到国内最顶尖的救治,无需长途奔波求医,获得更多宝贵的抢救时间。即使在县级医院,也能得到更规范的初步处理,并通过绿色通道快速上转,让救治链条更顺畅。”

对于“国家级”科室而言,顶尖的医疗水平必须有一支同样顶尖的护理团队相匹配。比起其他病房,ICU护士面对的是全院病情最危重、最不稳定的患者。他们需要24小时持续监护、昼夜轮转,任何环节都不容有失。这种高强度的环境,决定了ICU护士必须具备更全面的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快速的应急反应能力、高效的多学科协作能力,以及强大的心理素质。

“‘国家队’称号的取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护理质量、服务流程、人文关怀等方面全面优化,让每一位患者在这里都能享有‘国家级’的护理水平。”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商全梅说。

“下一步,我们将强化专科护理培训体系,打造一支‘专科深度’与‘综合广度’兼备的护理团队。同时,推进智慧护理与标准化建设,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化护理,提升护理质量的同质化水平。”商全梅说。在此基础上,将人文关怀体系化地嵌入护理全过程,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坚实的心理支撑,让“心安”成为ICU护理的鲜明底色。

终极愿景:将科室建设成为有顶尖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生命守护站”

回想刚得知科室获批2025年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的那一刻,包括王晓芝、王涛、商全梅在内的所有医护团队成员,都既激动,又欣慰。

“在吕长俊教授、王晓芝教授等专家前辈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科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结出了硕果。如今,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也有了回报。这块‘招牌’意味着我们站上了一个更高的起点,未来必须以‘国家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承载着国家与人民的期望,在重症医学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砥砺前行。”王涛说。

事实上,对王晓芝、王涛、商全梅和他们的团队而言,最大的成就感并非拿到多少奖项,而是看到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被团队齐心协力拉回生死线,看到年轻的医生、护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专家,看到守护的这片区域的重症救治水平,一年一个台阶地向上走。

在他们看来,获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期待将科室建设成为全国重症医学诊疗高地、科技创新引擎和人才培养基地。而终极愿景,是将科室建设成为一个不仅拥有顶尖技术、更充满人文温度的“生命守护站”。让重症医学科不仅成为创新涌动、英才汇聚的医学高地,同时也成为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定者、前沿技术的引领者与推动者。作为区域重症医学发展的核心引擎,辐射并带动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以仁心与妙术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周渤海  张光学 蒋芳芳)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