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治理

创新实施“与荔童行”惠民工程 “童力量”赋能人民城市新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15 16:30:35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在广州市荔湾区,一群孩子正在悄然改变世界,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对象,而是基层治理的“小参谋”、文化传承的“小使者”、民主实践的“小先锋”。近年来,荔湾区创新实施“与荔童行”党旗红惠民工程,推出“荔童参事有话说”“荔童参事团”等特色品牌,探索出一条儿童参与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为“人民城市人民建”注入了鲜活灵动的“童力量”。

建强矩阵,让"童声音"在城市建设治理中响亮发声

如何让儿童的“一米视角”真正融入城市治理?荔湾区的答案是:构建坚实的组织保障体系。目前,全区已建立覆盖“区-街-社区-学校”的四级“荔童参事团”网络,成立各级参事团30个,培育了214名荔童参事。

为了让孩子们有能力、有方向地参与公共事务,荔湾区广泛链接社会资源,组建了一支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教育司法工作者等组成的93人辅导员“童盟”。通过“实地参观+政策解读分享”相结合的方式,双向赋能辅导员和儿童。在区委组织部、区妇联牵头下,《荔童参事参与制度》《议事制度》等相继建立,规范了从议题征集到反馈落实的全过程。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需要下足绣花功夫。荔童参事们的“童言童语”,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独特视角。根据小参事“年花回收复种”的建议,相关部门在荔枝湾涌沿线设立固定复绿轮值点,发起“回收一盆花 复种一片绿”行动。在社区微改造中,设计师指导小参事们用乐高和黏土创作模型,最终将这些充满童趣的设计转化为社区实体设施。在党群服务中心提质改造中,儿童心理健康室位置、亲子洗手池等适儿化建议被充分采纳,全区38个“适儿化”项目纳入民生微实事。

儿童借助乐高、黏土设计“社区角落”模型。(通讯员供图)

提质载体,让"童传承"在历史文化脉络中生生不息

作为岭南文化核心区,荔湾区在载体升级上做足文章,让儿童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荔童参事有话说”通过调研、提案培训和专家辅导,系统提升孩子们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在永庆坊景区,专设的“儿童讲古台”上,“小小粤语讲古”队伍用稚嫩乡音讲述广府故事,从文化欣赏者转变为自信的“童传承”践行者。

荔湾区引导小参事们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广府文化传承献智献策。编发的《荔湾区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优秀案例》,将59个可复制的儿童诉求解决案例固化为样本规范。在2024年广州市首届广府童谣嘉年华活动中,小参事们化身童谣巴士彩绘小画家、永庆坊小小讲解员,以“一米高度”传播广府文化。

儿童友好理念更与荔湾千年商都底蕴深度融合。广州首个儿童友好商圈在悦汇城揭牌,引进室内儿童乐园等“童”业态31家,超过60%的餐厅提供儿童专属餐饮服务,让孩子们在消费体验中感受城市友好。

健全闭环,让"童治理"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彰显价值

荔湾区着力构建闭环机制,确保儿童建议“被听见、有回应、见实效”。聚焦校园减压角、社区微改造等身边事,征集了140多条儿童建议,其中40余条已落地。“我爱荔湾,我为荔湾发展献一计”活动,从90份建议中优选金点子纳入民生微实事。

“确定主题-赋能-调研-商议-建议-实施-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推动儿童参与走向常态化、全过程。这套机制还反哺工作建设,区妇联联合区住建园林局印发《关于结合微改造和城中村改造提升儿童友好空间建设的指导意见》,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政策指引。

围绕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筹备,荔童参事们体验运动项目,探讨“童志愿”,用画笔描绘盛会期盼。针对学生心理健康,小参事们开展调研,“增加心理疏导设施”等建议在学校转化为情绪涂鸦墙、校园减压角。联合区检察院开展“对学生欺凌说‘不’”专题活动,通过情景游戏增强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从年花回收到社区改造,从粤语讲古到商圈建设,荔湾区儿童参与基层治理的实践生动表明:当城市愿意俯身倾听“一米高度”的声音,收获的不仅是更具活力的社区空间、更深厚的文化传承,更是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公民责任、家园情怀与文化自信的种子。这股鲜活的“童力量”,正成为广州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生动注脚,为探索中国特色儿童友好城市建设提供了宝贵的“荔湾经验”。(陈赞亮 邓钰欣)

 

责任编辑:蔡劲蓉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