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 :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教文卫

中秋富顺西湖夜记

发布时间:2025-10-16 16:36:09 推广来源:中国报道

作者    丁信才

月光是今夜最软的纱,轻轻覆在这“甲四川”的西湖波心,仿佛也覆在我摊开的掌心。这形似平放葫芦的湖面静卧城隅,钟秀山与神龟山的轮廓在夜色中如青瓷碗边,将一汪碧水温柔环抱。我沿着湖岸缓行,脚下是被岁月磨平的青石板,耳畔是柳丝拂过衣袖的轻响——恰应了那句“周回十里柳丝垂”,千条万缕的绿,在月光下泛着淡银,倒比白日里多了几分朦胧的诗意。

行至段注楼前,脚步不自觉慢了下来。这座为纪念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而建的楼阁,檐角飞翘着探向夜空,仿佛要去触碰那轮悬于天际的圆月。月亮似乎也偏爱这方景致,迟迟不肯挪动脚步,只把清辉慷慨洒下,让楼阁的影子在湖面拉得细长,正应了“段注楼头月影迟”的意境。我站在楼前石阶上,不说话,只让目光跟着那片清辉漫走——漫过九曲桥栏上凉沁的苔痕,漫过红蕖榭檐角挑着的一盏昏黄,也漫过西子姑娘雕塑脚下残留的荷香。

云影来得慢,像谁把棉絮撕成了细片,被风牵着在天上踱。我的心也跟着慢下来,慢成这湖的静水,目光掠过湖面时,却见成片枯荷立在水中。它们褪去了盛夏的粉嫩,只留墨色的茎秆斜斜擎着,有的还托着干瘪的莲蓬,在月光下凝成一幅素淡的水墨。碧波亭柱上“千秋月魄照湖心”的联语在月下若隐若现,恍惚间似见明代杨升庵与熊过泛舟论道的身影掠过水面,又或是晚清宋育仁曾在此凝视烟月。“满目枯荷凝古韵,一湖秋色酿秋思”,此刻才算真正领悟了曾写过的诗句——那些枯荷不是衰败,是把一整年的故事都酿成了古韵,连带着这满湖秋色,都成了触发心事的引子,让白日里的那些奔波与算计,都化作水面的涟漪,被月光一照,便悄悄融进了夜的温柔里。

风过处,仿佛听见千年间文人墨客的吟哦,和着远处钟鼓楼的余韵。我试着把呼吸放轻,怕惊扰了这梦——也怕辜负这金秋,辜负这“半边山色半城湖”的景致里,每一寸悄悄流淌的、属于自己的时光。

【作者简介】

丁信才,四川省富顺县人,1952年7月出生,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辞赋社会员,四川省诗词协会词赋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诗词协会濯锦诗社副社长,成都市武侯区作家协会诗词专委会主任,武侯诗社社长。

责任编辑:刘玉晨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