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钱我们认!一定尽快还上!”被告李某的承诺掷地有声,回荡在调解室内。近日,柞水法院速裁团队依托“孝义法苑”文化品牌的温情理念,以情理交融的方式,化解了一起特殊纠纷。
孙某生前是柞水某保险公司员工,四名被告A某、B某、C某、D某均为其客户。此前,孙某应他们请求垫付了车辆保险费,双方口头约定“日后归还”。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孙某不幸离世,四笔垫付款随之成为“遗债”。其母王某某作为唯一继承人,手持这份特殊的“债权”上门催讨,却屡屡受阻,最终只能向柞水法院求助。
案件推进的第一道难关,是送达应诉材料。四名被告联系不畅,有的电话停机,有的始终无人接听;更棘手的是,原告不慎写错一名被告姓名,让送达工作难上加难。但柞水法院办案团队并未退缩——他们跨部门调阅过往案件信息,反复与原告核对催债线索,以“不找到不罢休”的决心开启“寻人之旅”:当天没有进展,次日便重新梳理思路;一周不见成效,下周立即调整策略。最终,所有被告被成功联系上,案件推进迎来转机。
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并未简单援引法条,而是沿着“孝义”的脉络,将情与法巧妙融合:先向被告阐明《民法典》继承编相关规定——公民去世后,其合法债权属于遗产,法定继承人有权要求清偿,“王某某作为孙某的母亲,继承该笔债权是法律赋予的权利”;紧接着话锋一转,轻轻点出情理:“当初孙某垫钱为你们缴纳保费,是顾念与大家的客户情分;如今她已离世,她的母亲来讨回这笔钱,也是为人父母的本分,这应是大家心中都认的‘情理’。”
一席话,融化了被告们的心结。他们既明白了法律规定,也体会到背后的“孝义”人情,不仅认可了债权继承的合法性,更主动与王某某商定了还款期限。一场可能耗时数月的纠纷,在几小时内便画上圆满句号。
这起案件的顺利化解,正是柞水法院打造“孝义法苑”品牌的生动写照——既以法律守护权益边界,又以“孝义”熨帖人心褶皱,让无形的债权化作亲人手中的“遗产接力棒”。未来,柞水法院将继续把“孝义”文化融入办案细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合法债权不因生命逝去而“失效”,而“孝义法苑”的司法温度,将始终守护每一份应得权益、每一段未了人情。(柞水法院)
责任编辑:刘玉晨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